洮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发墨快,保温利笔等优点。洮石出自甘南卓尼一带的洮河,这里山路艰险,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加之洮石产于洮河深水之底,古人采石极为困难。宋《洞天清禄集·石砚辨》中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者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或有绿石砚名为洮者多……”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云:“石绿如蓝,其润如玉,发墨不下端溪下岩。唯产于大河之深水中,不易得也。”
洮石质地细腻,色泽艳雅。因出自几个砚坑,如宋坑、明坑、清坑等,而这三个坑又在不同位置,所以各砚坑所出的砚石其色调是不一致的。即使是同一砚坑所出,也会因砚层深浅、位置的不同而在石色上出现纹色上的浓淡之别。绿色为洮砚的基调,但在洮河绿中,又分出“鸭头绿”“柳叶青”“鹦哥绿”等多种石品的具体名称。其中又以宋坑“鸭头绿”久负盛名。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有诗赞云“久闻岷山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红色的洮石与端石相似,端石称作“马肝”,洮河红石则被喻为“羊肝”。此外,洮河石中又有极少的黄色,也深浅不一,被当地人称作“瓜皮黄”。洮河石中还能见到一些具有流动感的天然纹色,有的如水中涟漪,有的像天上的云霞,还有的似洒上的墨点,天生万象,优美古雅。由于洮河石终年被水浸蚀,最具特色的是肤理缜润,能久保水份,发墨而不损毫。“云生洮中化完玉,肤理缜润色正绿”。“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是历代古人对洮砚的称赞。
砚,是我收藏品中的一项,虽有产于下岩之上品端砚,使我爱不释手,但总想拥有一方洮河石砚,这是多年来的夙愿。
2004年春节期间,有幸随几位河北民间艺术家去兰州。临行之前,未忘却对洮河砚的一往情深。连续几天,忙里偷闲,转了十几家洮砚经销店。石质上乘、波纹优美、雕工精良的洮砚使我留连忘返,仔细观看的不下百方。出于收藏的角度,我看上了一方奇砚,一问,价格不菲,欲往下砍价,店员倒也干脆:“先生,这方砚是收藏品,价格贵,对您不适用。”随手指着远处的砚对我说:“你看这几方,石质不错,做工挺好的,既实用,又美观,才几百元钱。”她哪能揣透我的心,“踏破铁鞋无觅处”,我就是冲着这方砚来的。苦干囊中羞涩,便与老板套起近平来。老板给我介绍了有关洮砚的许多知识,他经营采石、制砚工作多年来,就这方砚石质奇特,并拿出准备做喷绘的小样给我看,上面果有此砚。他惋惜地说:“此砚让于你,算我交了河北的一位朋友,再想找这样的洮石,难于上青天了。”最后我掏出了兜中干余元钱,作为回报,又把河北民间艺术家的几幅作品赠予老板,总算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
细赏此砚,与一般洮砚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出奇之处:
一奇:此砚外廓未做加工,恰似在绝壁之上用巨斧将群山顶部截去,似高峡平湖,如天上瑶池。多重云层中,刻有两条巨龙,一为红龙在空中戏火珠,一为绿龙在吐碧水,水从高空穿透云层,飞泻直下,溅起无数浪花,流入砚池内。雕工也算得上乘,充分体现出了甘肃“透雕”的技艺,玲珑剔透,特别是根据此石特点,运用“巧雕”,将红绿两条龙同现一方砚上,极富创意,蔚为壮观,甚是少见。
二奇:一般洮河石有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带水纹者少,红洮甘润则更少见。此砚内廓为浅蓝泛黄(瓜皮黄),甚是罕见。正是由于此稀有色泽,才使一池碧水清澈见底,石中有波纹,与石之颜色相近,微微泛白,恰似“云生洮中化完玉”一般。
三奇几公分厚的洮石,有上下两层颜色者很少见。上层为土红,多做雕刻及制成砚盖,下层为绿色,刻作砚池,砚工称作“鸳鸯石”。此砚却又别于稀有之鸳鸯石,分内外两层,外廓薄,为甘润之土红色,将罕见之瓜皮黄石全部围在红石之内,罕中之罕,令人叹为观止。
四奇在瓜皮黄石之内,又有一拳头大小之团石,有水波纹,似漩涡一般。古人评价端砚:“大石之中一子石,琢而为砚泛青紫”,已是端石中极品了,此砚却是子石之中又抱子石,难怪我赞之:“祖孙三代共一砚”了。
五奇端石中有蕉白、火捺、马尾纹、冰裂纹、胭脂晕等不同纹色之名砚,已经很难见到了。此砚更令人叫绝,将正面让于砚池,便于更好的来表现红山环绕、碧水蓝天,无半点杂色。背面却奇景突现:于蓝天之上,有两片红色,外深内浅,层次分明,一似马尾临风飘,一如飞鸟过蓝天,外侧均有胭脂晕围之。更奇的是,晕又向外延伸,一似升起之一缕红烟,一似飞鸟之双翅,给人一种如烟似絮、触之欲起、吹之欲散的感觉。在下方,又有奇观:一红石向绿石腹内深入,恰似一甘泉喷涌而出,泉之顶部,有一绿豆大的石眼,如一滴喷出的水珠。此石眼分为三层:内层为土红,中层为黑,外层又红,并有晕纹隐现,如内画艺术家用细笔勾出一般。我不禁为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所折服。
奇哉!洮河水底之极品矣。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