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姓

2011-12-29 00:00:00剑舞闻章
当代人 2011年2期


  提到孔姓,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由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孔氏家族便显得更为辉煌显赫。许多孔姓人以姓孔作为一种荣耀。在日常交往中,当对方问道“您贵姓”时,孔姓人也习惯说一句:“我姓孔,孔子的孔。”由此可见,孔子在家族中和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孔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远祖与黄帝和商朝的建立者有关,而得姓则与6世祖孔父嘉有关。《说文》曰:“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
  相传,早在中华民族的原始时代,人文始祖黄帝有曾孙帝喾,帝喾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玄鸟)生下一窝蛋,就拿来一枚吞下,不久身感生孕,后来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
  从契14世传至商汤,名履,字太乙,加姓为子太乙。子太乙有子孙多人,除其中一人继承他的王位外,其余的人也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相加在一起,略加变更,这就成为孔姓。
  商朝灭亡以后,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在建宋数年后去世,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闶公有子二人,分别为弗父何、方祀。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
  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仕历宋戴、武、宣三朝,有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往鲁国。等他年长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传至五世孙叔梁纥时,生有一子,这就是孔子。
  由此可知,孔姓的远祖可追溯到黄帝,但黄帝裔孙商汤的后代中至少有两支姓孔,孔子所在的家族是其中之一。据某些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一位史臣孔甲,孔甲的后代中有人姓孔。另外,在春秋时期,卫国有孔悝,出自姑姓;齐国有孔虺,姓姜。上述4支也不与孔子的孔姓家族同源。因此,《姓考》也说,“卫有孔悝,出于姬姓;陈有孔宁,出于妫姓。与孔子世袭之系不同。”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他所在的孔姓支系逐渐成了孔姓家族中最重要的支系,一些其他支系的孔姓人甚至也甘愿归附于这一支系之下,甚至还出现了“天下无二孔”的说法。其实,孔姓的来源同众多姓氏一样,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单纯说孔姓是一家,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
  孔姓的繁华自孔子而始。在孔子之前,虽然有众多孔姓人八仕,但其影响不是很大。到了孔子这一代,严格说是孔子之后,孔氏家族的地位便与日俱增地丰满起来。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人,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姓和孔姓人最为天下人注目。除了孔子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孔姓名人,他们的成就和才华虽然未能超越孔子,但其影响也不可小觑。
  孔光,字子夏,孔子14代孙,西汉时大臣,以明经学,不到20岁被举为议郎。他为官严守秘密,坚持原则,曾任御史大夫、廷尉,于法律颇为擅长。一度罢相,后又复职。
  孔稚圭,一作孔圭,字德璋,南朝齐骈文家。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候永元元年(499年),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成为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孔三传,北宋泽州艺人,是古代韵律官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在其早年的艺术生涯和成名后一直活跃在大阳镇。他在实践中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以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对当时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性发展,不仅在当时北方的学艺界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京都汴梁及宫廷演出也极负盛名。
  孔伯华,中医学家。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其学术上,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等著作。
  孔姓家族中最著名的文学家是孔融,汉末文学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曾任北海相,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其才华横溢,其文章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辞,后因触怒曹操被杀,是“建安七子”之一。
  最著名的传奇剧本《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被康熙皇帝从隐居中召出,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后罢官回乡。其代表作《桃花扇》广为流传。
  孔姓名人中的寿星,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最典型的代表孔祥熙,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后留学美国,毕业于著名的耶鲁大学。历任阁锡山顾问,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长,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南京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职。利用控制财权,大肆聚敛,为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1948年赴美国后定居,1967年病故,终年87岁。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定居,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东迁。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
  孔氏家族的郡望堂号也较为明显。其著名堂号有“阕里堂”和“至圣堂”。都是因孔子而名。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相当于今夭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京兆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孔氏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太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讳。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46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400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孔氏家族再次倡修全族大谱,经过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孔氏家族的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因洪武元年56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57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10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10个字已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20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20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这20个字亦即从86代至105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如今,就人口多寡论,孔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2位。
  (责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