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当家人

2011-12-29 00:00:00相金科
当代人 2011年2期


  读完周喜俊的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书中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农民一步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由闭塞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艰难路程,依然萦绕在脑海,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的主人公时涌泉,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主动请缨,回村带领乡亲们走科学发展、生态致富的道路,历尽千辛万苦,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家人。小说洋洋50万言,众多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感和事业两条线并行,读来让人牵肠挂肚。周喜俊笔下的时涌泉,从农村长大,深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艰难,但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围绕时涌泉身边发生的事千变万化,人物和矛盾错综复杂,头绪众多,但作者安排得张驰有度,脉胳清晰。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贯穿小说的一条主线。时涌泉从省卫生厅最年轻的副处长位置上,主动报名回枣树村——他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已经离开18年的小山村,去下乡扶贫,是忘不掉当年为了让他上大学,这家三毛,那家五毛,凑了120块钱供他走出穷山村的乡亲们一片深情。石榴目睹家境的贫寒,父母婚姻的不幸,父亲对有病母亲的冷酷无情烙印于她幼小的心灵。她在省城学医之后,为了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不让母亲们的悲剧重演,放弃留省城的机会,回家乡办起了诊所。牛二愣嫉恨妻子婚后心里总装着时涌泉,于是千方百计找碴儿,跟时涌泉作对,而时涌泉却事事忍让,终于感化牛二愣,使其浪子回头。支书老五爷的深明大义,盼雨、三元的坦诚实干,田凌云支持丈夫事业而两地分居十几年的宽容贤达……一桩桩一件件,在作者笔下,浸透着时涌泉和他的同伴们为新农村建设无私奉献的无限真情。这些情感,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男女之爱,儿女情长,是升华了的人间大爱,是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流淌。正是这些动人的细节情感,打动人,感染人,让人心颤,让人流泪,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当家的男人》故事情节环环紧扣,扣扣相关,吸引读者不得不看个究竟。时涌泉为什么主动要求下乡扶贫?下乡一年完成了任务,为什么放不下农村,又办了停薪留职三年的手续?三年到期,为什么又延长两年,最后导致原工作单位按自动离职处理?妻子母凌云对时涌泉不回城充满怨恨,几次发狠要离婚,女儿甜甜发誓再不回来就不认这个爸爸,最后因何理解了时涌泉?枣树村的村民为什么要找县委书记,送去按着458个红手印的请愿书,请求时涌泉继续留下来?这一件接一件的感人故事,让读者忘不了,放不下。这一个个故事,都紧紧围绕着枣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个实际问题展开,围绕着时涌泉及其身边的人和事展开。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倾注了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悟,浸透着对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渴盼。一连串的事件,如同耀人眼的万花筒,写活了农村的丰富多彩,凸显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凸显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当家人的重要。
  语言鲜活生动。流淌着农村的乡土气息,增强了《当家的男人》的感染力。作者周喜俊从小在农村生活,对农村农民有若割舍不断的亲情。从《辣椒嫂》写起,一路走来,《七品村官》《枣园风波》《韩呆呆的婚事》《情系孔雀岭》《当家的女人》,农村题材成了她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即便当了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之后,她也依然保持着同农村的紧密联系。农村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语言在她笔下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当徐五爷看到时涌泉在村里干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对他这个当了几十年的老支书有些冷落而感到不服气时,五奶奶打趣说:“唉,这真是檩条当椽子——大材小用了,你要上了大学,说不定早就是七品知县了,那能耐比涌泉大多了。”既肯定了时涌泉,又化解了老五爷心中的不快,说得轻松随意而又风趣幽默,充满着乡土的亲切。她写盼雨听说自己心爱的石榴要嫁到外村时,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对石榴说话带着讥讽,石榴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回击他:“你大风刮蒺藜——连风(讽)带刺的,啥意思啊?”“没啥意思,我只想告诉你,咱村穷,也没扎下穷根。别人瞧不起,咱自己不吃馒头也得争口气!”盼雨话没说完,自行车早蹿了出去。简单几句对话,把农村青年对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勇气,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腔豪情,刻画得八木三分。
  《当家的男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体现着一部文学巨制反映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与良知。这也正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责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