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评孟东岭

2011-12-29 00:00:00
当代人 2011年2期


  李维世(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意境。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宗炳就提出了山水画“神畅说”,提出“神本之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美学观点。孟东岭的山水画,充分注意到了季节与地域的变化和特点;《暮色苍茫看太行》云气朦朦,雾霭氤氲,博大、苍茫而深远;《静观风云》笔墨恣纵,色彩明快,富有诗意。《秋思无垠》大气磅礴,苍茫浑厚,把太行山层层叠叠的山石、土坡、杂树、衰草表现得淋漓尽致。“山如山,气如气,形如形”,具有“真山水”之川谷,之云气,之烟岚,之风雨,之阴暗,看此画令人生此意,起此心,如真在此山中。从孟东岭的优秀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不仅注意意境、神态、情感的表达,还十分注重“真山水”的刻画,尽力去追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
  
  王剑廷(诗人,画家):
  太行山古老雄奇,气势非凡,是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象征。孟东岭把表现太行作为人生信念,那么执著,那么专注,那么一往情深。也许正是为了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艺术目的,他研读燕赵历史,遍览太行古今,聆听大山深处催人泪下的“昨天的故事”;他利用一切机会走进大山的怀抱,观察山势之萦纡高下、气脉之绵亘贯通、林木之参差蓊翳。他还多次游历泰山、华山、黄山、恒山、衡山、嵩山、天山等名山大川,回来对太行山进行反观参悟……于是,太行山的险远、夷近、高耸、宏阔,太行山的气质、胸怀、性格,以及太行山的苦难、向往、贫瘠、繁荣,每每使他激动不已,化作无尽的智慧与才情。
  孟东岭的山水画,自始至终都注意到“气”的贯通,他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如五代后梁荆浩所言“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弯,模树柯,安坡脚,山知曲折,峦要崔巍。”他的山水画表现的是太行山的魂魄和血脉,是太行山的宽厚和仁慈、伟岸与质朴。他笔下的太行山水是古景,也是今观,太行山的山水风物在一位长怀“出世“之想又不弃“入世”之心的画家笔下,有了太行山民的呼吸和脉搏。
  
  刘金星(供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
  孟东岭之所以能在众声喧哗、世事苍茫中发现美,除了画家始终保持一份烂漫的心性、努力纯正和纯洁的画风之外,还因为他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对艺术的真诚。孟东岭当兵时多年居住在太行深处,经常与山民一同劳动,亲身感悟到山民的淳朴和太行山的苍茫厚重,转业后他仍然对太行山情有独钟,多次到太行山写生,在大自然中去捕捉灵感,置身太行,既用笔记其形,更用心画其神,目观心记,身游而神游,身入而神入。
  孟东岭的山水作品多以太行山野之趣为最,多画原生态的山石沟壑,或鸟、或船、或房舍,寥寥数笔,恰到好处,细节生动传神,仿佛春天新鲜的斑斓的色彩奔涌而来:山在动,水在流,草在生长,枝干在发芽,候鸟在众声啾啾,舟楫在轻轻拨动水声。画面气韵生动,具有似静还动的恍隐、转瞬即逝的变化、模糊不清的幽暗、亦真亦幻的气度。而且,对形的掌握严谨有序,对色的要求淡雅有度。每幅画均欲予读者丰富之宴,每一笔均欲向读者陈述神游神八的风景,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品画、读画的审美欲求和愉悦心理。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