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很好阳光的下午,在沙县城西7.5公里处水美村岭美乾盆地,我与一座名叫“水美土堡”的古堡相遇。
青山环抱,古堡卧如长龙的身躯,从田垄间逶迤而出,耸立于开阔洋面之上。黄土、白石、青砖、黑瓦,歇山式的屋顶、气势轩昂的马头墙、厚重坚实的门洞、布局精巧的门扉、千回百转的回廊,栩栩如生的精雕花草,古堡携一身幽雅的古意蹒跚出场。棂花格、斗拱、梁柱、楹壁、古井、石阶、水缸、石花架,如一卷卷古香古色的线装书,无声无息地在眼前舒展。
走进古堡,不要担心在巷内迷失,因为每个巷口都有阳光指路,那些温暖的丝线,如张力的触角,在悠廊狭巷间随意延伸,一会儿在青砖石板踱步、一会儿攀上花窗雕楣,一会儿爬出瓦楞,一会儿跨过屋顶,醉人的酡红将眼前的黑暗一点点一圈圈湮漫,最后就连檐罅瓦垄上的狗尾草也裹上了明艳的光色。这样的光影也许是对闯入者忆旧序幕的渲染吧!想象着,逼仄的转角,会有一个老奶奶在缝补衣裳,慈祥的笑靥,在夕阳的光晕里熠熠生辉:宽大厚实的木门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叼着旱烟杆,以一个蹲坐的姿势,慢慢升腾……
光线从两排房子间窄窄的天缝、跑马楼的狭罅、庑廊的腰身挤进来,明明暗喑,氤氲着久远年代的气息。一两只小狗,三四只母鸡在屋角追逐戏耍,扑腾起的尘土肆无忌惮在弄口堂廊间穿梭,这些从清代同治年问走来的泥土,已经脱离了蛋清熟糯米浆的禁锢(据说,为加强泥土的黏性,建堡时在黄土中掺入蛋清和熟糯米浆等物质),大面积大面积地松散开来。东面的角楼不知被哪个季节的恶风揪去冠盖,袒胸露肌,黄泥土造就的身板沟沟壑壑、满目疮痍。主屋鲜亮的油彩已经暗淡或剥落,渗出木的质地,裸露的木料长期遭受风雨侵蚀,木质风化、腐朽、弱不禁风的样子,踩在那些摇摇晃晃的木楼梯上,咯吱咯吱地响,只有厅堂中的香烛纸联,用它们耀眼的红色和摇曳的喜气,向外传递一些鲜活的气息。
蝉虫鸣嘶,古堡沉寂,一个人走进古堡,陷在古旧里,触摸旧时的门窗、回廊、堂壁、雕梁画栋,让浮华的记忆任意回放。偌大的古堡,当初住下不止百八十人吧!悠深的跑马楼内绕一圈,衍墙而生,狭长的围道是否依稀回响着当年马帮贩送茶叶的驮铃声?天井下的石花架摆着几盆妩媚小花,却再难觅那身着古装养花女子婀娜的身姿。石砌的花岗岩圜拱门坚固如昔,青苔葳蕤,爬满石阶,南门外的百年古樟葱茏依然,只是旧主不再归来。遥想当年张氏兄弟从安溪县岭美走出,背井离乡几百里来到沙县水美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从以经营茶叶为生到成一方富庶,创下了这份家业,个中艰辛坎坷,亦难尽说。只是浮华褪去,富贵如过眼烟云,而今只剩下古堡孤零零趴卧在田垄间低吟诉说……
晚间,我没在古堡滞留过,也难以想象月明之夜,清辉下,最先的主人,庭院内摆桌置椅,一袭长衫,轻捋髯须,或闲庭信步,或碗茗炉烟,或聚友小弈……闲情逸趣需要心境的释放。走马楼上四围数十个枪眼和灌水口如一只只瞪着的惶恐又蛊惑的眼睛,会掳走心头刚升起的那一点点诗意,让人觉得危机四伏、杀气腾腾,后脊生凉。眼前的这个古堡,它为避乱而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它只是生命和财产的“避难所”,18米的高墙、1米多深的外墙壕沟、350厘米宽的花岗岩石础,80厘米厚的土夯外墙,一串冰冷的数字见证古堡体形的魁梧与质地的坚固:用花岗岩砌成的堡南正大门和左右两侧圆拱门上,汉隶体大刻字“奠厥攸居”(语出《尚书·盘庚》,意为奠居正位)“巩固”“磐安”,诠释着主人对平安的祝愿、对安居乐业的渴求。事实也确是如此,50年的动乱和40年的战火,丝毫没有动摇古堡屹立的信念,100多年来,她隔绝于俗世之外,又矗立于尘世之中。
这样的古堡,盛满繁华与沧桑,还有繁复的古事。古堡就像一位谦恭的老者,默默承载着悲欢离合:匪患猖獗的恐惧、土改翻身的喜悦、“农业学大寨”的热情、下乡知青思家的幽怨、唱大戏群聚的热闹……在堡内99间房子、12个大小厅堂、8方天井里,曾经人影绰绰,人声鼎沸。据说这里住户最多时达50余户300余人,如果粮草充足,古堡内可以供二三百号人生活3个月。
在这座小城里,最值得去的老房子有两处,一是琅口镇大水湾的“孝子坊”陈氏大厝,再一个就是这里的水美古堡。同样是上中下三堂的三进房,建筑用工也是13年,外形却不相同,陈氏大厝四平八稳,飞檐翘角,颇具霸气,水美古堡前方后圆,雍容开阔,略显玲珑。陈氏大厝厅堂挂满小到知县大到闽浙总督的牌匾,彰显主人的尊贵;水美古堡,没有那么多荣耀,木屋和土墙随岁月的更迭一同老去,只有中堂上“慎修堂”三字横幅手书每年一揭一裱,记载着她最早的“乳名”。也许这就是为官屋主与为商堡主之间的区别吧!
水美古堡,伴着一份古朴、雍容与沧桑,安详地卧在青山绿水间。她静静地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又悄悄镌进亘古的岁月里去……
相关链接:
沙县水美(水尾)古堡是沙县现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位于沙县城西7.5公里处的水美村岭美乾盆地。它由“敬德堂”“慎修堂”“致美堂”三个土堡构成,是目前福建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闽南式防御性古民居建筑群。
规模最大的“慎修堂”土堡,创建者为张询弟三兄弟,他们从闽南迁徙到沙县从事种植和经营茶叶发迹后,开始大兴土木建堡,该土堡占地约6000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同治元年(1862年)建成,历时13年才竣工。慎修堂平面布局前方后圆,外墙分上、下两层,以花岗岩石砌地基,厚约350厘米;上层为土墙,厚约80厘米,围墙高达18米,四周遍设枪眼,东南西北角均建有角楼。堡南正大门和左右两侧小门均用花岗岩砌成圆拱门,上方分别刻有“奠厥攸居”、(语出《尚书·盘庚》,意为奠居正位),“巩固”“磐安”的字样。外墙的外围的墙根还设有1米多深的壕沟;外墙开了许多枪眼和灌水口。这些设施,供抵御匪患之用,同时有的也作为防火、防盗、透光、通气之用。正屋5植三进,上中下三堂,左右屋各2植,也为三进,上中下三房。外墙内侧有走马楼一圈,供储藏、休憩、防御之用,院内共有房子99间,大小厅堂12个,设有客厅、起居室、客房、书房、储藏室,厨房等。还有天井8个,较大的排水明沟4条,大坪左边有口水井保存完好。
该堡建筑特色以主厅为主,雕梁画栋,巧夺天工;花窗门楣,精雕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石柱石础,精雕细刻;花缸花架,古色古香。值得一提的是——古慎修堂为清代安溪县岭美张氏迁沙后裔按福州官办设计局提供的图纸建造的。可说是沙县最早按图施工的建筑,是最具客家风格的古建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