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国君的山水画

2011-12-29 00:00:00刘迎春
当代人 2011年7期


  最近看张国君的山水画作品,在浓淡交错的笔墨气韵中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抒写,无形中贴近了山水画传统文脉。
  追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中国特有的“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方式决定了山水画以情感和精神为绘画第一诉求的精神基调。从晋人顾恺之的传神论开始,到宗炳倡导的“以形媚道”以及“澄怀以观道”“洗心养身”“卧游”山水,以及“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对山水画作出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把人的“道”与视觉的“形”巧妙地结合在方寸之间的绘画表现中。在漫长的绘画发展过程中,山水画虽然在不断地被历代画家探索着,但这一准则一直是画家们探索的基础和发展的准则。山水激发了人的精神,山水画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之后的历代山水画家以宋代山水画为摹写的范本,秉承先人的精神气质,传承文脉。
  进入当代的艺术语境,中国画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方式以及新思潮的冲击,山水画也不例外。艺术家们从表现技法、材料和绘画形式、新观念的注入都在不断地尝试、实验,企图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面貌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笔者认为无论中国画怎么改革,都应该贴近传统的文脉,什么是传统文脉,从上面的阐述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中国画离不开绵延几千年的哲学理念的影响,儒、释、道三种思维方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参悟了这个大道,也就贴紧了传统文脉,这是发展传承的基础。我想画家张国君一定参到了这个大道。
  张国君的山水画作品大多表现太行山的山峦景致,这与生于斯养于斯的河北热土给予他的滋养和灵魂的浸染是分不开的。自古太行山给予了生活在他脚下的子孙们无尽的恩惠,也使在巍巍太行的荫护下的艺术家们得到了不尽的灵感启迪。画家张国君每次在太行脚下的画室中面对群山挥毫的时刻,一定是内心波澜壮阔一如太行山的连绵巍峨。他在用墨上追求墨韵的意境,在用笔上讲究笔势和力度对于情绪的表现。作品画面多采用黑白素墨,很少用色,即使用色也只是用或赭或青的淡淡的色调。笔者看他最近的两幅作品《雨过秋山》和《秋意渐浓》,都是描绘太行山的秋色,没有多余色彩的渲染,只用或浓或淡的墨色,或干或湿的线条就把太行秋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雨后太行的湿润和寒冷都可以从画面传递给观者。作品看似是传统的山水画,但是却有新意,这关键取决于他对画面构图的巧妙经营。我见到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让人看出构图的新颖和经营苦心。他突破了传统的半边一角的局限,采用比较饱满的构图方式,这样既有构图的趣味性又可以充分地表现山的厚重感,也比较恰当地表现了太行山的巍峨气势。
  张国君作为河北画院的院长,又担任河北美协副主席的职务,平时公务繁忙,只有在工作间隙、节假日期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入定作画,但是作品数量不减,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新作完成,这一点不禁让笔者钦佩。
  张国君在自己喜爱的山水画领域不断探索,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他更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