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义村属武安市冶陶镇狭。从武安市开车沿武涉南路西行20多公里,到门期东南行1.5公里,即到该村。村南临雀峨山,山北边是南洺河。金村700多户人家3000来口人,均为汉族,耕地3628亩,够为岗啵地,村民多数务农,有的农户家有人在外开铁矿。煤矿、搞运输或经问,旧时,该村就有人到关东、江浙、山西、内蒙一带经商。
村内有两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前街为主街。旧时,该村有六座阁楼。这是太行山区村庄的标志性建筑,现在有五座还保存着:前街东头的叫东阁,西头的叫西阁;村南有一座南小阁:村北有两座三眼阁(即有南、北、西三个门),旧时,村内所有房屋都在六座阁门以内,夜间一关阁门,整个村庄的六个门户就算紧闭住了,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现在村庄向外发展,阁外都有了人家,阀门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防护作用。
旧时,固义村临着通往山西的大道,村中有车马店、饭庄、买卖铺面多家,使这里成为交通便利、商业兴旺、开化较早的村庄。
固义村原名固亦。
“固”是安定稳固,
“亦”是语助词。后根据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原道》中的“行而宜之谓之义”,三国曹植诗句“亲父义不薄”等语,而改名为“顾义”。傩戏演出时西大社的迎门旗上写着“顾义西大社”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把村子曾用名中的“固”和“义”字连在一起,便成了现在的”固义”。
据《武安县志》记载,早在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年~960年),村北高处就建有一座佛堂寺,说明在此之前,这里就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了。据村民讲,村南有处地方,历来叫做南庄地,曾发现过砖头、瓦片、宋代钱币和古房屋遗迹,足见该村历史的久远。旧时东阁外有座兴隆桥,桥栏杆两端刻有“盘龙镇”字样,说明该村早先还有“盘龙镇”之名。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前,村级以上行政单位是“里”,负责人叫里正。当时固义里管辖周围23个村庄,里正一直由固义村人担任,并在该村办公。遇有催粮派款、征兵拉夫之事,里正便在村中仙殿前召开各村地方和大家族族长会,分派各项差事。
固义村中安、何、鲍、董等姓是老户人家,现在人口不太多。丁、刘、马等姓为明代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有两支,一支是村上老户人家,一支是明代从山西迁到固义附近的村庄,后来又迁入固义村的。
旧时村中根据姓氏和居住集中情况,分有东王户、南王户、刘庄户和西天社四个居落。西大社包括了上述三个庄户以外的居住在村内西片的丁、李、马等杂姓人家。
旧时,村中大户人家都建有宗族祠堂,像李家祠堂、王家祠堂、丁家祠堂等。祠堂里挂有祖先画像和家谱轴账。过年过节时,宗族内的男人都要集中到祠堂里,由族长主持,分辈次向列祖列宗行礼,以此来维系宗族关系。平时,宗族内部一应事务都由族长主持。族长自本族嫡系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者担任。村上派下的粮、款、夫、丁之类事务也由族长向本族内各家分派。如今,李家祠堂的院落房屋还完好保存,在村中前街中间偏西头路北,大门对面的房墙上镶有石刻福禄寿星图一幅,石刻图两侧对联日:福来同姓沾利,禄到合族享荣。横批是:万寿无疆。不过,这个院落如今已有人家居住,不是专用祠堂了。
固义村历史上曾出过几个较有名气的人物。据传西汉时出过一个董黄全,因随其母在京城宫门外小卖而和太子相识,遂成莫逆之交,后来母子二人被召进宫内,董黄全被皇上收为义子,从而有了“御儿干殿下”之称。明末清初时期,该村王勤任福建漳州总兵,后来全家迁往福建任所。过去王家祠堂中挂过王勤兄弟的画像。村中的刘姓在清朝同治年间出过一个钱粮官,品阶为九品登仕郎,家门前挂过“名登天府”匾。
/prVuI/VMoBroFK354Y4oQ== 旧时,村中有大小寺庙十几座,供奉着释、道、儒、俗各种神灵。佛堂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塑像。前街西阁下有座两进间的卷棚,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南阁和西阁顶上是关爷庙,西阁顶上还有很小的河神庙、真武庙。南山下有泰山奶奶庙,南山上有胡爷庙。村内还有玉皇庙、龙王庙、火神殿、土地庙、三教堂、仙殿等。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固义村奶奶庙庙会,届时各地商贾摊贩都来固义赶会经商。村中家家户户待亲戚请朋友,成为繁荣乡村经济、联络亲友感情的好时机。
固义村民喜爱唱戏和看戏,过去村中有过平调落子戏班。
社火傩戏《捉黄鬼》
傩仪是原始先民驱除疫鬼的巫术活动,其主持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原始神灵方相氏和十二神兽等。唐代以后,方相氏等原始神灵被世俗化神灵代替,傩仪也逐渐发展为有一定艺术成分的傩舞、傩戏等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并存。延续到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傩文化包括社火傩戏、傩愿戏、军傩、宗教寺院傩等类型。
固义傩戏属于社火傩戏,元宵节期间演出。其内容包括迎神祭祀和娱神娱人演出。迎神祭祀包括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仪式等。娱神娱人的社火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戏队(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彩帏、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干人。
《捉黄鬼》亦叫《大抽肠》《跑鬼》,在戏剧归类上是一出街头队戏,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疫病的人格化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象征。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迎神祭祀仪式,反映出该村村民的泛神信仰和鬼魂观念,表现了村民战胜自然灾疫,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村民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教化的演出目的。该剧吟唱词也教诲人们孝敬生尔养尔的父母,否则必将受到严刑处置。这是傩文化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是后世傩文化的滥觞。在高度重视孝悌教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忤逆不孝者比作黄鬼予以处置,以警示世人,是符合世情的。
固义脸戏,即面具戏,亦属队戏类,据村人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泰国秦庄王十三太子(即白眉三郎),从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镇殿村学来的。此说尚待考证。该村现存传统面具24件,系纸浆拍制成的头壳型面具,每件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其中18件为城隍、灶君、寿星、土地、四值、四尉、白眉三郎等各路神灵。在演出中,面具角色一般只舞蹈,没有唱词唱腔。唱词由一个叫掌竹的在台口一侧吟唱他还是祭神、斩鬼仪式中口目词的吟唱者。其由村民扮演,不是巫师。他是我国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堪称我国仪式戏剧的活化石。
固义傩戏从其规模阵容,人物角色,表演形式等方面看,都具有宋代宫廷大傩仪式的遗风。
正月十五日中午,处置黄鬼以后,演出队伍回村街庆贺,走到东阁下香纸桌前时,掌竹有段唱词:
“元宵佳节喜迎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它充分说明了村民演出和祭祀的目的及傩文化实质。
固义村祭祀和傩戏演出起自何时,该村队戏剧目《捉黄鬼)有明朝中叶本村人丁端从小五台山(在河北蔚县境内)带回之说,据称在村西北丁家祖坟上丁三多墓碑上有记载。如此说可靠,则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每次祭祀和演出都要动用近千名人员,三十多匹骡马,花费许多粮食和钱物,年年举办村中负担不起。不知从何时起,规定举办则接连办三年,停办一般也停三年。然而也不尽然,如遇重大灾异、社会变故和特别需要,也能随机应变。
旧时,固义村的祭神和傩戏演出组织,由以西大社为首的4个庄户的社首组成。按照历史的惯例,西大社的社首户由丁、李、马三姓人家中的25户组成。他们是富家大户或者好事者的代表,每5户社首户为一组,共分五组。每一次“起社”(即举行祭祀和傩戏演出),都由一组社首户为主出面组织,其余社首户配合。本届祭祀和演出全部结束后,在正月十七日上午举行换社首和过厨仪式,今年当值的社首户要向明年当值的5户社首户转交经费收支账目和结余资金。下届祭祀和演出活动即由下5户社首户为主组织。依次类推。如今的祭祀仪式和社火傩戏演出仍由这三姓中的原社首户组成的“社”主持,会首是李增旺,但已经没有5户一组轮流主持之说了。
另外三个庄户是东王户、南王户和刘庄户,他们的祭祀和演出,也由各自的社首组织主持。
参加祭祀和演出的演员、各种辅助人员都是由旧时传承下来的家户出人承担,父传子承。没有儿子的,设法由侄儿、女婿继承。每逢起社的年头,有演出任务而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到春节时要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不吉利,不顺畅,甚至还会出事。所有的家户分别组成了演员组、柳棍组、棚台组、烟雾配置施放组、骡马组等。每组都有专户当头,带领本组家户,共同完成各组的既定事务。
武安固义傩戏1986年恢复演出以来,受到我国傩戏学界的高度重视,1995年演出期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艺等国内外学者亲临固义村观摩考察,确定该村傩戏为社火傩戏,指出其规模宏大,热烈火爆,震撼人心,具有黄河流域巫傩文化的鲜明特征。此后,经过多方努力,于1998年元宵节期间,在武安市举办了’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及美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专家学者亲临观摩并进行研讨。
2006年,武安固义傩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固义西大社社首李增旺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二计等四人被评为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内外多名学者前来固义考察,固义村和固义傩戏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青缡: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