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社会的扩张,尤其是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耕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弱化。向前的追新逐异固然是人的本能,但向后的怀旧回顾也是人的固有本性,因为,回顾才能更好地展望,总结才能更好地发展。
农耕文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人类心理和智慧的影响最深,因此,回顾、梳理、研究、总结我们人类沐浴了几千年的生存实相和生命图景,在农耕文明之光越来越暗淡的趋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了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文明,追逐着这种文明在黄昏时分的绚丽晚霞,采摘已经成熟但尚无人识的文明果实,将其“存放”
“保鲜”,并广为传布,让忙碌的现代人品尝其清爽甘美,让它在失秩无序的现代社会产生警醒和启示,不失为利古利今利未来、利国利民利世界的好事。
杨荣国等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就做了不少这样的好事。写作《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一书就是这样的好事之一。
“故事”这种文化样态,曾经在农耕文化中占很大比重。曾几何时,在宁静的田园生活时代,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屋旁檐下,故事的主讲人老爷爷或老奶奶,正绘声绘色地讲着从自己的老爷爷老奶奶那里听来的故事,身边围绕着的两代甚至三代儿孙,正洗耳恭听。讲的人、听的人那专注的神情,让你在恍兮惚兮中感叹“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但自上世纪80年代始,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其他新式文化样态的冲击,它已几近濒危,面临灭绝。如果说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是从形式上对一些尚有价值的文化样态的破坏,那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则开始了从本质上、从精神上对旧有文化样态的冲击。故事,越来越成为”故”事——过去的事,但它所承载的人类文化记忆和文明内涵,永远不过时,需要0JV0SJeI1jNK0LkzxAe0dpE1edyHIxUwwqYylRj5bcg=我们,尤其是越来越浮躁的我们,不断地回忆和记取。由此,杨荣国等著的《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便做了这样供我们记忆和记取的载体。
以当年的青春靓丽出现在耿村的杨荣国,如今已人到中年。在历经数年的田间采集工作之后,耿村的故事和故事家们始终在杨荣国脑中萦绕。多年从事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艺术工作,杨荣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终于有机会把萦绕心头多年的耿村故事这一文化现象来个总结了,著书立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新的回顾、收集、整理、梳理,有的故事家已经故去,有的故事家已经老病缠身不能讲述,而新的年轻的故事家又在产
本书主要作者扬荣国(左二)与故事家孙胜台(左一)等在一起生……大量的实地采察,大量的案头整理,如何让已经时过境迁的现代人对它感兴趣、接受它,期间,作者耗费的心血难以计数。
作为民间口头文化遗产,故事是时间性的艺术。要把关于时间性艺术和对它的研究落实到一本书,落实到一定的空间,需要一定的技巧。为此,作者选取了大量的图片,来辅助人们了解这种时间艺术。全书分七章,分别围绕耿村故事村的源起与发展史、耿村故事村的发现挖掘及研究,耿村故事家及代表人物,耿村故事的社会价值,耿村故事的现状及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外专家学者论耿村故事和耿村故事代表作品选等七个侧面,来全景展示耿村故事的来龙去脉、现状未来、价值研究。作者还选取了部分突出的故事名家,以及有代表性的鲜活的故事作品,把它们作为样板,来生动地展示耿村故事的魅力。
应该说,这种写作体例是较为传统的,但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介绍方法和研究方式。耿村故事来自淳朴民间,是土生土长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鲜花,它不需要精美的花瓶,不需要花哨的包装,对它的介绍、研究和写作,需要更为朴实更为诚实的方式,才能配得上她那野性的芬芳。
(青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