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邯郸市成安县林里堡村小男孩涵涵,充滿期待地拉着妈妈的手,早早来到了村口。当他看到姥姥、姥爷的身影时,兴冲冲地跑上前去,接过一个香甜可口的“面羊”。涵涵的家中早就开始准备鸡鸭鱼肉等丰盛的午宴。看到儿媳的娘家人带着“面羊”来到了门口,婆家人立即全部出门迎接。随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年轻人有的给孩子们分发“面羊”,有的下厨房张罗酒席。屋内屋外充滿喜庆的气氛。
每年农历六月,成安县到处都是一片送羊、接羊的喜气景象。该县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形状如羊的面食,然后由外公、外婆,或者舅舅、舅妈送给外甥享用,希望孩子由此学会感恩。据悉,这一习俗源于“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就如同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
闺女先瞧娘,娘家再“送羊”
在成安县一带,女儿回家瞧娘的时间为每年麦收过后,其所带礼品非常特殊,为16个或18个用新收的麦子磨面做成的馒头,绝对不允许为单数。另外,女儿回娘家时,也不能将馒头全部留下,必须要带走其中的两个,这叫“下羊仔”。因为当地流传一个民谣:“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7瞧娘不全为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
女儿在娘家“下羊仔”之后,老人们就耍开始给外甥准备“面羊”了。其制作过程是,提前和一盆面,再根据个人的爱好,请来四邻,一同将面块捏造成绵羊或卡通羊的形状,然后在院内支起锅灶,用大铁锅和竹笼屉开始蒸制。如果谁家的老人没有时间,或着为了追求外观时尚好看,也可以到一些食品加工厂定制形式各样的“面包羊”或“蛋糕羊”。
据成安县东魏村王景祥老人介绍,做好了“面羊”之后,要由姥姥、姥爷选出一个好日子,亲手送给小外甥。送“羊”也很有讲究的,每个外甥送一对,一般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对羊,其中每对都是由一个大羊和一个小羊组成,大的可达1米多长,十公斤重。另外,
“面羊”的装饰很讲究,不但身上要饰以红绿色的花带,而且在大羊的身边,还要配置一些形态各异的面制小动物,如青蛙、兔子、蝴蝶等。
姥姥、姥爷给外甥“送羊”的时间,多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最迟不能超过六月底。“送羊”一直要送到外甥结婚成家为止。如果姥姥、姥爷去世了,则由舅舅、舅妈承担,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话叫“妗不老,羊不倒”。
吃“羊”前,要先用红绳将“面羊”拴起来,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须是外甥家的直系亲属。吃完“羊”后,再把红绳戴在外甥脖子和手膊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送羊的由来
关于“送羊”这一习俗的由来,目前在当地有有着多种说法。不过普遍以“民族和睦”“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三种说法为主。
“民族和睦”说:
当地民俗专家霍凤杰援引《成安县县志》介绍说,该县“六月送羊”的民俗源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建立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随之将本民族人大量迁居到邺城周围,安置在当地居民中,与当地汉民相处。但这些民族政权都为时不长,当一个少数民族亡国后,除一部分被杀或逃回原居地外,有相当部分人留了下来。因为是游牧民族,这些国家均将羊视为贵重的财富。为了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那些留下来的曾经以牧羊为生的少数民族居民以“羊”为礼,赠送汉人,寻求友善亲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风俗,延续至今。
“劈山救母”说:
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l”三圣母又劝说道
“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天刚好是农历六月。以后便年年六月给沉香送一对活羊。后来,这两只活羊变成了面羊,这一习俗也扩展到了民间。
“羊羔跪乳”说:
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爱若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
“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
“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条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羊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权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
“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l”外甥听了此话,非常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
“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他两只羊。
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
送羊民俗千年不衰
笔者在成安县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送羊”非常重视,甚至和春节吃饺子及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那么,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衰呢?
“不论是正典还是野史,也许正是其中蕴涵的许多教育意义,才使‘送羊’习俗延续至今。”霍凤杰说,当然还有现实意义,那便是女儿出嫁后,父母很少有机会去女儿家走亲戚,一年到头来,只有”送羊”这个节日是父母去女儿家,女婿家也非常重视这个习俗。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这一来一往,加深了女儿一家和娘家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当地群众至今都非常喜欢这一习俗,即使年轻人也普遍愿意接受。送羊,过去送真羊,后来改送面羊。送羊习俗是对子孙的一种孝道教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一直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每年送羊给外甥,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送羊”的习俗也开始花样翻新。以前制作的“面羊”,个头大,样子憨,一个重达10余公斤。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开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与外观也更加丰富,如新型的“糖羊”“面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