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死谏,武死战,是文士与武士各自的修气之道。说到底,武人死战者比文人死谏者要多。
文人死谏而声名卓著者,唐有魏徵,明有海瑞。如果说魏徵之出,全赖唐太宗的所谓开明;那么海瑞之出,则全赖士气——明朝士人群体孕育而出的刚强性格。
明永乐年间,方孝孺是一位大文士,面对残暴的朱棣,他昂然不屈:“诛我十族又如何?”方孝孺被诛,时人叹息“读书种子绝矣”。其实,读书种子并没有因为方孝孺的死而断绝,后起士人虽遭碎首分身而前仆后继。
明武宗时,太监刘瑾一手遮天,将大学士刘健、谢迁排挤出朝。21位言官上疏,奋死抗争,全部杖死阙下。
杀了言官后,还有言官来。言官蒋钦继续抗争,他先受廷杖,屁股被打得稀巴烂,继而被削职为民,依然抗争不已,最后被关入大牢。
到了牢里,他又是奋笔上疏。据说在写此疏的夜晚,灯下疑似鬼声来自墙壁,蒋钦整肃衣冠:“如果是蒋家的先人,请发声以告。”言未了,那声音益发壮大。蒋钦慨然而叹:“死则死,此疏不可易!”
此疏一上,死期果到。三天后,他死于狱中,蒋家断后。
嘉靖年间,发生了一次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嘉靖皇帝是武宗的堂弟,武宗死后,他继承大统。嘉靖提出,要给父亲的名号前加一个“皇字”——称皇父。文官200多人,齐刷刷地跪于左顺门外,哭声震天。
这200多人里,有180多人被打屁股(廷杖),17人被打屁股至死。
明朝士子群体抗谏,大规模的有三次。
武宗朝死谏南征,嘉靖朝大礼议,万历朝还有一个死谏国本——万历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却喜欢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为此,万历长时间不立太子,引起了文臣与皇帝之间的大规模冲突。
这次国本之争,历时30多年,群臣奏疏成千上万,最后以六七位内阁大学士撤职,100多位大臣降职的惨重代价,保住了“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