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昆明的南郊,把“哥哥”读作“高高”(音),这是上古之读法。把“街”、“鞋”读作“该”、“孩”,这是中古音,在今天山西运城地区还有同样的说法。
再如词汇,把“刻薄”作“鹊薄”,是出自明清小说中的土语俚语,如《西游记》:“这个美猴王,性情能鹊薄。”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腌臜”一词,在今天的昆明话中仍很常用,意指人猥琐邋遢。
昆明话按现代汉语语系划分,应属官话语系,然而云南地处祖国边陲,自古都被认为是蛮夷之地,历朝历代都被当作充军流配之所,并且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为什么如此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却流行着官话方言呢,并且还有很多北方方言呢?
汉语云南方言的形成和云南地区的汉族移民史紧密相关。
汉族很早就向云南地区移民了。战国后期,楚顷■王派将军庄蹻帅兵入滇,开拓滇池周围地区,但随后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并置黔中郡,庄蹻及其部下被割断了与楚国的联系,遂“变服,从其俗”,在滇池一带定居下来,建立了滇国。这是云南有记载的第一批来自华夏民族的移民。
汉代曾在云南募民屯垦,又将一批批的罪人流放到云南。因为云南僻远烟瘴,汉朝对云南实行了羁縻政策,这些移民规模都不大。此后,西晋时天下大乱,“蜀民或南入宁州,或荆州,城邑皆空,野无烟火”。这些移民后来都融入了当地的土著民族中。
东晋至隋初,云南与内地的实质性联系已经中断,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也就停止了。
唐初曾在云南设南宁州都督,并驻兵戍守,但不久吐蕃兴起,成为唐朝劲敌。作为对策,唐积极扶持南诏统一云南,以图从侧翼牵制吐蕃,对云南仍采取羁縻政策。
玄宗时期,唐与南诏关系恶化,此后双方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唐王朝几乎屡战屡败,大批汉族人民被俘或被掳掠到云南。这些汉族人在南诏成了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地位很低,后来融合到当地民族(主要是白族)中去了。
到了宋代,由于中央政府不愿插手云南事务,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出现了倒退,相互隔绝,很少有移民进入云南。
元朝灭亡大理国之后,曾调集了一批汉军到云南戍守,同时也有一些汉族商人到云南经商。但由于朝廷对云南仍采取羁縻政策,所以这些汉族人数并不多。
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王朝对云南一改历代的羁縻政策为由中央集中控制,又征发数百万汉族男女进入云南,并用一系列政策使这部分人口在云南定居下来。文化上的优势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汉族成了云南最大、最有势力的民族,汉语也就成了云南的最强势语言,汉语云南方言就此形成。
在明代,云南移民来自各地,主要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主,他们使用当时已形成的官话,又不同程度的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成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明代的云南方言,与当时的南京方言很相似。
清代并未像明代那样由政府出面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但清代人口剧增,对土地的需求加大。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一时间有大批土地被解放,对汉族移民开放,吸引大批汉人前来。顺治十八年,清王朝下令:滇、黔田地荒芜当极开垦。将有主荒田,令本主开垦,无主荒田招民垦种,具三年起科。到乾隆三十一年,清廷发下的谕文中说:(云南)水陆可耕之地,具今开垦无余。可见当时移民规模之大。
这些移民以来自西南为主,数量很多,云南方言在今天之所以归入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有较明显的区别,清代移民的影响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的这段历史,同样对云南方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率领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24日宣布云南全境彻底解放,大批南下干部随军入滇,迅速建立健全各地方各级政权。这些南下干部多来自老解放区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市,其中也有不少本身就是入滇的人民解放军干部。
1960年起,国家陆续分配了一些内地大学生到云南工作。这些大学生多来自东北、华北、江南沿海各省。1964 年,国家从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安排数万学生、社会青年以及部分农村家庭户徙居云南。他们隶属于云南农垦总局,亦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68 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一直持续到1978 年,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知识青年被分配到云南各地农村。据不完全统计,10年“上山下乡”,来到云南的人数不下20 万。1978年起,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进入云南投资、经商、从事各种职业者不下百万。
就这样,有着浓厚官话色彩的云南方言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