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海夫人杨淑慧帮助寻找中共“一大”会址始末

2011-12-29 00:00:00苗体君窦春芳
文史月刊 2011年2期


  一、从监狱里“请出”周佛海的第二任夫人杨淑慧帮助寻找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出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
  1950年夏末,由陈毅市长提议,经上海市委讨论同意后,决定开始在上海市寻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迎接即将到来的1951年7月1日,即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直接领导这项工作。姚溱叫来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沈之瑜,让沈之瑜与杨重光负责具体工作。
  沈之瑜是个老上海,他连忙问姚溱:“有什么线索吗?”姚溱说:“听说‘一大’是在法租界开的会。”
  沈之瑜听后双眉紧锁:“法租界范围也太大了,洋泾浜以南,城隍庙以北,这一大片地方原先都是法租界,悠长的淮海路就横贯法租界。开‘一大’时,淮海路叫霞飞路,是以法国将军霞飞的名字命名的。这么大的范围,怎么找法?”姚溱忙笑着安慰说:“你别着急,我给你提供一把‘钥匙’。我让市公安局局长扬帆把周佛海的老婆从监狱中放出来,她能帮助你们寻找!”
  沈之瑜惊奇地问:“周佛海的老婆怎么会知道中共‘一大’在哪里开的?”
  姚溱说:“因为周佛海是中共‘一大’的代表。”
  
  二、我公安骁将周之友,原来就是周佛海的儿子周幼海。周之友为公安局提供了一条线索
  
  扬帆手下,有一员来历不凡的公安骁将,名叫周之友,就是“一大”代表周佛海的儿子周幼海。抗日战争时,周佛海做了汉奸,成了汪精卫伪政府的二号人物。日本投降后,周幼海与其父周佛海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软禁于重庆白公馆。1946年5月,周幼海被释放,8月2日,经扬帆介绍,周幼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特别党员”。
  周幼海曾向扬帆提供了一条线索:他的父亲周佛海生前写过不少记史性的文章,在他的《往矣集》一书中,提及过他出席中共“一大”时的真实情形。
  听姚溱这么一说,沈之瑜直奔图书馆,费了好长时间才在一堆封存的书中找到《往矣集》。
  在书中《扶桑笈影溯当年》一文中,周佛海记述了他1921年7月从日本来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景,并提到了开会地点:“我和毛泽东等三四人,住在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校楼上。当时学生放了暑假,所以我们租住。没有床。我们都在楼板上打地铺。伙食,当然是吃包饭。在贝勒路李汉俊家,每晚开会。”
  贝勒路位于法租界,是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贝勒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上海撤销了租界,贝勒路也随之以湖北省黄陂县县名命名,改称“黄陂南路”。
  
  三、沈之瑜约了杨淑慧,步行在上海黄陂南路上,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栋栋建筑物
  
  第二天,整整查阅了一夜资料的沈之瑜刚到军管会办公室,大门口警卫室便打来电话,说是一位姓杨的女人找他。
  来人见到沈之瑜,赶忙自我介绍说:“我叫杨淑慧,是市公安局的扬局长要我来找您的。”
  沈之瑜高兴地说:“你好!周太太!”客气地让杨淑慧坐下。
  杨淑慧出身名门世家,原籍湖南湘潭,父亲是当时上海总商会的主任秘书。1920年夏,周佛海由日本回国探望他在湖南老家的妻儿,途径上海,因湖南战事频繁,周佛海只能留在上海李达的家中。通过李达新婚的妻子王会悟,他结识了王会悟的同学杨淑慧。当时李达的家就是《新青年》的编辑部。
  吐字清晰的杨淑慧慢慢说道:“李汉俊先生的家,我去过几次,印象不很深了。不过,当年陈独秀先生的家,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我在那里住过,记得很清楚,能不能先去找那个地方?”
  杨淑慧说:“陈独秀的家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我记得,在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
  熟悉上海马路变迁的沈之瑜忙说:“环龙路,就是现在的南昌路。”
  第二天,沈之瑜、杨重光和杨淑慧三人来到南昌路。因为南昌路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模样,杨淑慧很快就找到了渔阳里二号的位置。
  几天后,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沈之瑜与杨重光作了具体分工,沈之瑜负责寻找“贝勒路李汉俊家”,杨重光则去寻找“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校”。
  博文女校是当年毛泽东、周佛海等9名外地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住宿的地方。杨重光派人前往上海市教育局查阅1949年以前的上海中小学注册簿,找到了关于博文女校记录在案的文字:“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董事长黄宗汉(黄宗汉原姓徐,嫁给黄兴后改姓黄),校长黄绍兰。”
  根据查到的线索,杨重光来到太仓路,在老居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幢镶嵌着红砖的青砖二层楼房。后经各方验证,证实这里便是毛泽东、周佛海等9名外地代表当年下榻的博文女校。
  当年,负责“一大”具体事宜的是上海小组的代表李达,李达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新婚的妻子王会晤来办。王会悟在上海认识不少人,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租下了博文女校楼上的三间房。
  
  四、石库门就是“一大”会址
  
  最紧要、最难找的是中共“一大”会址。
  沈之瑜约了杨淑慧,步行在上海黄陂南路上,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栋栋建筑物。
  在杨淑慧的记忆里,当时李汉俊家的房子是新造石库门房子,是李汉俊的哥哥,同盟会元老李书城租来居住的,前门对着马路,路边一片荒凉,大门对面是一片菜地。可眼下路的两旁全是房子。杨淑慧向附近的居民打听着、努力寻找着,一连数日,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石库门的房子。
  杨淑慧又向人打听当年的望志路。望志路当年与贝勒路相交叉,是以上海法国公董局总工程师望志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改名兴业路(广西东南部的兴业县县名)。
  在黄陂南路与兴业路的交叉口,杨淑慧看着一家挂着“恒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房子,觉得就是当年李汉俊家。可是,让杨淑慧不解的是:当年李汉俊家的房子是青砖中镶着红砖,可现在却是白粉墙上面写着一个四块床板大的“酱”字。
  杨淑慧反复观察,认为应该是这里。她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沈之瑜,沈之瑜立即进行调查。
  最后,挂着“万象源”招牌的酱园老板董正昌告诉沈之瑜说:“1920年夏,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出资在那里建造了一排五幢房子,专门用于出租。房子是上海当时最流行的新潮的石库门,每幢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红褐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房子坐落在望志路上,自东向西,门牌分别为100号、102号、104号、106号、108号。”
  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租下106号、108号两幢房子。为了居住方便,李书城把两幢房子的隔墙打通了。李书城搬走后,1924年,董正昌把这五幢房子全部租了下来。他把100号、102号、104号改为三楼三底,把106、108号改成二楼二底,把106号天井改成厢房,租给了他的亲戚居住。
  他的亲戚在106号开起了当铺,后又改开“恒昌福面坊”生产挂面,外墙也被刷成了白色。
  中共上海市委派人把兴业路的“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拍了照片。1951年5月,杨重光带着照片专程赴京请示。
  当年的“一大”代表毛主席和董必武看了照片。他们证实:博文女校是“一大”召开期间外地代表们住宿的地方,开会地点是在“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家里。当时在京的李书城,也就是“一大”会址的房主,正担任新中国的农业部长,他证实说:“那时,我家在法租界望志路106、108号。”
  随后,中央派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前往上海,实地证实。在上海兴业路,李达看过房子后,频频点头,不停的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
  于是,那一排石库门房子,被确定为中共“一大”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