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的都江堰书法名家

2011-12-29 00:00:00赵仁春张琪
文史杂志 2011年3期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作为尊经书院名山籍的高材生、年仅36岁的吴之英(1857—1918)出任灌县训导。他是湘学巨擘王闿运的门人。王闿运于光绪四年应川督丁宝桢的邀请出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其对吴之英治学以很高评价,曾对人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朅(之英)。之英通《公羊》,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群经子史。下逮方书,无不赅贯。”(《简阳县志·官师篇》)吴之英任灌县训导一直到1897年。民国《灌县志·政绩志》说他:“以优贡任灌县训导,为人和易而峻洁,学尤深邃,卓然成家,迥迈流俗,居官廉介,训迪学子,文行兼备,盖不徒以言教也。”
  吴之英在灌期间,对学士严格要求,带去了尊经书院崇实去浮的良好学风。尊经的学士大都喜好北碑。吴之英的书风影响了灌县士子。吴之英书法精妙,其篆法籀文,隶学汉碑,楷宗魏晋碑志;以篆、隶笔意作行、草书,用笔劲涩,且好用逆笔,而骨力峻峭的转折、奇巧古拙的结体气势恢弘。1913年,他用隶篆体书写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东面,如图),颇受赞誉。该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之英书撰的“宋公兆熊祠堂牌”现保存于伏龙观。
  清季咸、同、光年间,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士人善书者不在少数,如清咸丰翰林董文炳(号奎峰),其书虽为欧底赵面,但写得奕奕生动。高溥,就学于锦江书院,青城山保留的他的书法楹联,以碑意入帖,自是志趣不凡。翰林周盛典在青城山所书楹联,二王笔意掺以苏、米,写得气势磅礴。彭洵,著名文人江宁布政使樊增祥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他写的墓碑中说:“书法文名噪盛”。彭洵有多种著作传世,如《麟游志》、《灌记初稿》、《青城山记》、《沁香馆诗钞》、《金石唾余》等。而自入民国以来,灌城书家,则首推张夔阶。张夔阶(1871-1936),字学潮,号畸禅。张夔阶就读该县学时,吴之英任灌县训导,对张学问有影响。张夔阶后为廪贡,在清末民初历任长宁县训导,潼川府知府,二十九军田颂尧部秘书,四川省临时议会议员,是蜀中著名书画家。
  1910年,张夔阶感国势日非,为争取保路,遂与著名历史学家合川张森楷、彭县张从文、华阳胡嵘、成都肖焕章、什邡李道煊、营山蔡镇藩、简州刘光汉、泸州杜天堉等50人组织川汉铁路研究会,投入争取川汉铁路自办权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张夔阶与灌人张捷先、姚宝珊、张熙养组织保路同志会。
  张夔阶能诗,其诗清逸隽介,有陶潜、王维之风。张夔阶精绘事,所作花鸟翎毛千姿百态。其又精北碑,对《石门铭》、《嵩高灵庙碑》、《郑文公碑》等下力尤多,对真、草、隶、篆也多有心得。1913年,四川军政府为纪念“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爱国志士,在成都少城公园建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公议请蜀中著名书法家颜楷、赵熙、吴之英、张夔阶各以不同字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0个大字,镌刻于塔的四面。其北面书即张夔阶手迹,字大1平米,字体苍劲雄浑,饶有金石味。张夔阶精小学,对说文颇有研究。现都江堰市文物局存张夔阶手稿十八卷,计有《畸庐草释》5卷、《改订说文部首》1卷、《畸庐丛录》2卷、《畸庐各种集联》3卷、《畸庐随录》7卷。《畸庐草释》论述各体书法要诀,是书学的珍品。
  辛亥革命以后,张夔阶移居成都,吴虞日记载有张夔阶写字事。张夔阶在省城与昌尔大、盛光伟等人时相往还。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为“利宾筵”书金字招牌。张夔阶书法宗北碑,以隶意写碑方整古拙,雄强奇逸,以拙为妍,自是民国四川书家重镇。与张夔阶同时代的书家尚有王昌麟(1862—1918)、罗骏声(1873—1950)、张笏(1866—1934)、游子温、蒲春蔚(1874—1947)、周维等人。
  王昌麟,字瑞,灌县柳街乡人,晚年居胥家大林口,光绪七年(1881年)入尊经书院,从王闿运学《周礼》,并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1885年,他随王闿运回湖南,从学于湘绮楼;1888年应乡试中戊子科举人;1894年考入国子监南学,深受翁同龢、徐郙器重。1895年5月2日,王昌麟鉴于国势日非,约集四川举人20名上书都察院“为和约难从,利在决战,条陈四款呈文”(《中日战争》第三册),体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失败后,王昌麟由晋越秦而南归故里,主讲岷江书院,远近受业者百余人。入民国后,王昌麟一直在国学院、四川高等学堂等任教。
  王昌麟在经史、辞义之外,还精通书法绘事,其诗文也有很高成就。其书法潇洒飘逸,在飘逸中显出凝重,应是学二王的路子。
  在清末至民国的灌县学者中,和吴之英关系最为密切的应数罗骏声。罗骏声和吴之英的亲密关系始建于罗骏声在锦江书院就读期间。时吴之英任尊经、锦江书院襄校,罗骏声年方19岁。吴之英对他期望甚大,以“读书种子”相期许。罗骏声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其时吴之英在灌训导任上。罗骏声在1926年还和吴的另一弟子颜楷同游青城山。罗骏声终生以教育为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府中学堂、成都联立中学、涪陵中学、灌中、川大凡四十余年。著名文人郭沫若在府中学堂受教于罗骏声。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来成都还殷殷问及先生。罗骏声晚年所编《灌县志》,颇受海内学人称赞。罗骏声有《说文部首训诂》、《国学综述》、《北征集》、《青城集》、《春秋释义》、《静远斋诗钞—文钞》等行世。
  罗骏声的书法有民国17年(1928年)青城山常道观的石柱联(秘册侈仙都鸣鹄穷源九室倘存黄帝诏;大宗尊柱史犹龙别派百灵应护赤城霞),民国21年“何先德传碑”;另天师洞有律诗十首手迹。罗骏声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法度精严,质朴端雅,秀美兼具;其行流利畅达,自有一番生气。其书法作品、书札流落民间。笔者曾看过数件。
  对灌城书法颇有作为的尚有蒲春蔚(1874-1947)。蒲字种芗,秀才出身,善书法。1928年至1932年底,为不使历史文物风雨剥蚀、湮没,他偕其子,采诸摩崖造像、断碣残碑,抄写拓印,费时5载,搜集秦汉以来各种金石文字,悉依原刻款或备载金文作《灌州金石录》四卷,集资刊行一卷,对保存灌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芴(1866—1934),字搢簪,别号墨井道人。其能书善画,书法以行书见长,融苏、米于一炉。
  民国以来的灌县书家还有吴锡彝、陈梦龙、周维、余定夫、钱国珍、熊海儒等,李启明师于1984年有《书法乡剩》20首记其事。1937年抗战军兴,为躲避战乱,著名书画家董寿平携全家入川;1939年又迁居都江堰玉垒山麓,赁宅闾家院内,至1947年离灌回京,在灌寓居长达8年。董寿平先生在灌8年期间与李启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友关系。一直到80年代。启明先生还数次去京拜会寿平先生。同时灌城杨泽宣、吴文远、雷启厚、陈道兴、罗新丰等,皆列寿平先生门墙,学习书画艺术。寿平先生的书法绘画影响了一代人;现都江堰市书法、绘画较有成就者,多受其影响。80年代青城山建福宫山门缮修,寿平先生还应其挚友李启明邀为其书山门联。寿平先生书宗二王,笔势清灵、遒劲,80年代屡访日本,与村上三岛、青杉杉雨、西园寺等为挚友。董寿平在国内外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灌县书坛上的书家则首推杨子长、李启明。子长先生“宗魏碑,晚年以唐楷结合魏碑,自成一家。”(《灌县志》1981年版)青城山上清宫有其1945年“紫气东来”匾。80年代维修南桥,其东面“南桥”二字即其所书。李启明于1916年5月生于灌县,幼时家境清寒,酷嗜诗书,从著名学者罗骏声、余定夫、叶惠三游,得余定夫帮助最多。董寿平到灌后,曾以两幅扇面相赠李启明,一时名流于右任、林山腴、向楚、谢无量等均为之题咏。由于董寿平先生的介绍,李启明先生又向向楚、林山腴、谢无量、彭举等人问学,继而和白敦仁、梁文俊、王文才等相契,结下终生不渝的友谊。李启明先生精诗词、诸子、道学,曾任青城山道教协会秘书长,多次接待海内外道教学者。李启明先生书法造诣精深,真、行、隶、篆四体俱能,所作书均为其自作诗文。其小楷清隽秀逸,尤为精到;行书结体谨严,笔势多姿,笔法疾徐,穿插腾挪,逸趣横生。董寿平先生誉之为“与年俱老,浑朴之处,殊为可喜”。青城山有李启明书匾、联,所作碑记甚多,如《傅圆天墓表》、《江大真人至霖墓表》、《吴元昶元君墓表》、《重兴黄龙祠碑记》、《上清宫新建老君阁记》等十余通。李启明先生现已95高龄,尚身体康健,耳聪目明,笔耕不已,有《青城山宫观楹联选注》、《青城山叟诗文存》四卷行世。都江堰市及附近县市多有人向先生问学。
  都江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李冰率蜀子民修建的都江堰造福蜀中,长流不息,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丰碑。青城集雄奇、深幽于一体,是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与都江堰、青城共生的都江堰文化之书法、绘画在新时代焕发出异彩,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为新的都江堰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