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奋力推进率先突破

2011-12-29 00:00:00魏增军
新西部 2011年6期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285.9亿元,是2005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2.8%,2010年达到21.24亿元,是2005年的4.1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7.3%,2010年达到12.01亿元,是2005年的4.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010年达到14811元,是2005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2010年达到3605元,是2005年的2.4倍。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2005年增加247亿元、88亿元,增长189.7%和135.1%。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核桃、板栗、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收入已占农业产值的63%,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8.78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9倍,年均增长37.2%。循环经济成为破解环境约束、促进工业转型的主要途径,商丹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累计入园企业111户;现代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1户,较2005年增加19户。第三产业全面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全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被评为2010年全国最具潜力旅游节庆品牌,全市建成国家4A景区1个、3A景区2个,累计接待游客2722万人次,实现收入85.3亿元,较“十五”分别增长8倍和16倍。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8.22亿元,是“十五”的6.2倍。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比亚迪、中国黄金、陕西有色、陕煤化等知名大企业落户商洛,马来西亚客商在商洛设立了全省首家外商独资投资性公司,五年签约招商项目740个,引资到位资金239.96亿元,是“十五”的8.9倍。全面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西台铁路建成通车,境内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商漫五条高速公路建成运营,西商二线正在加快建设,商洛已成为全省高速公路最密集区域。“十一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52.7公里,公路密度达66公里/百平方公里。商洛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南大门、丹江公园、商鞅广场、江滨大道等城建工程全面竣工,城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六县县城和重点镇变化显著,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五年累计新修通村水泥路、沥青路6408公里,农村饮水工程1010处,解决了62.6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五年造林绿化181.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4%提高到62.3%。累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38条,治理水土流失3925.5平方公里。市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6县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关闭“五小”企业17个,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1%和7.3%,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去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50天,比2005年增加60天。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全面推行“蛋奶工程”和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为19万幼儿和中小学生配发了营养早餐,为42.66万妇女进行了免费体检。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9%,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5%以内。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22.13万平方米、14595套,改善了1.4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17.37平方米增加到25.3平方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工赈、扶贫和生态移民17511户74604人,41.25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不断深化“平安商洛”创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和公众安全感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认真实施“旗帜工程”,深入开展以“富民和谐”为主题的“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活动,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党建品牌。不断探索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公开竞聘、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和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记实卡”制度,扎实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团结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开展创建“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活动,积极推行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各级领导班子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坚定信心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扎扎实实保稳定、科学发展富商洛”为载体,深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制订了一批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年”活动,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在乡镇全面实行了“廉政灶”制度,得到中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十二五”时期是商洛奋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关天规划对商洛的战略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确定的今后五年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实施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奋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三个上水平”和“四个翻一番”,即循环经济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创新和开放三项工作上水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分别翻一番,即: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是2010年的2.37倍;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是2010年的2.35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8000元,分别是2010年的2.03倍和2.22倍,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00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以上。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利用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的有利条件,面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立足生态优势,搞好重点地区生态保护,把商洛建成关天经济区生态发展示范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建设10大循环经济产业链、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把商洛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关天经济区对商洛的发展定位,着力建设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优质绿色食品基地。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358”工程,到“十二五”末建成以比亚迪太阳能光伏为龙头的1个20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铁、钒、钼系列开发为主的3个10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锌、镁、石墨、电力、绿色食品系列开发为主的5个5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黄金、环保、氟材料、钾长石、生物医药、生态旅游、汽车零部件、服务业为主的8个20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亚迪城、商棣工业园和丹凤县城为重点,拓展带状城市结构,实施丹江综合整治、商丹城市一级主干道、东西南北环线、商鞅大道、亚迪大道等项目,尽快形成四大门户区、百里丹江景观带和商丹谷地串珠式城镇群,力争“十二五”末中心城市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
  四是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商二线、商榆高速和西康铁路增建二线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启动山柞、丹宁两条高速公路以及西合铁路复线建设,争取开工建设西安商洛机场项目,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商洛发电厂、热电厂等配套能源工程建设,提高我市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
  五是着力构建创新开放型区域。深入推进与比亚迪、国电、华电、陕西有色、北京普能、广东粤海、中国黄金、陕西延长、陕煤化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成效。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六是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