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和谐最强音

2011-12-29 00:00:00苏红义
新西部 2011年6期


  渭滨区是宝鸡市的主城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渭滨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开放性、流动性问题明显增多,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近年来,渭滨区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使全区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稳定和谐,先后两年成功跻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行列,并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誉称号。
  
  “两保”让人人保障平等
  
  “太好了!咱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医保标准和养老保险标准了。”最近一段时间,这条消息在渭滨区农村炸开了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自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推行以来,以“户籍”来衡量、区分城乡居民的“两保”待遇水平,显然不合时宜。2010年12月16日,渭滨区委、区政府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动仪式。“两保”制度改革后,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标准统一变为城乡均为80元起点,农村60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缴费标准也改为城乡居民均在年缴费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9个档次任选,切实做到了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多缴多补、多缴多得。医疗保险也一样,城里人可选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人也可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到了制度面前城乡居民人人平等。
  渭滨区“两项保险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拓开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城乡公民“同享一片蓝天,同沐一缕阳光”的一体化保障体系。高家镇三合村村民赵宝兴高兴地说:“咱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医保标准和养老保险标准,从制度上打破了身份歧视,做到了城乡公民人人平等,说来说去还是党和政府好、社会主义好。”
  
  “四防”筑起百姓“安全网”
  
  渭滨区地处宝鸡市中心区域,商贾林立,人流量大,全区42万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10万,这对社会治安管理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如何有效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渭滨区在宝鸡市首家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中心。该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平台,贯穿区、镇(乡)街、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现暂住登记办证、流动党员、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服务及资源共享。镇(乡)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负责指导协调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督促协调辖区企业、学校、物业小区、重点用工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微机输入等日常工作。同时,还在村民小组、小区楼栋、重点单位设立一名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员,向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负责报送信息。目前,全区共有镇(乡)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9个,社区、村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121个,流动人口协管员227个,信息员359人。
  渭滨区积极推进并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城区临街主干道“警灯闪烁”报警救助点工程。区上利用各单位门店或值班室(治安室)设立便民报警救助点108处,在全区人口密集、易发案地段安装报警救助警灯138具,在西起高家村、东至西宝路,南延益门堡、北到陇海铁路线,构筑了一张动态报警救助安全网。同时,辖区各报警救助点工作人员全天候处理群众报警和救助工作;各派出所巡逻民警与巡防队员,坚持每天巡查,及时解决问题,并予以详细登记。陕西宝成航空仪表公司的刘师傅说:“以前,晚上加班的女职工经常要结伴而行,遇到雨雪天气更是感到不放心,自从这里安装了警灯后,一个个闪烁的红色亮点让我们感到安全了许多。”
  
  “一岗双责”让干群“心连心”
  
  共产党员范虎生是渭滨区档案局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现在他一到周末,不是参加社区植绿,就是进行义务劳动。这是渭滨区开展“干部进社区、奉献双岗位”活动的一个缩影。近一年来,渭滨区共有700多名像他这样的在职党员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干部群众“心连心”,共同为社区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渭滨区开展社区党员“一岗双责”,旨在激发党员八小时之内努力工作在单位,工作之余无私奉献在社区的热情。目前,渭滨区共创立了24个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助残助老、义务劳动等活动。组建舞蹈队、秧歌队、合唱队等文化演出队伍30支,演出80多场次;组织了18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队,化解社区居民纠纷50多次,提供法律援助20多次,发放政策法规宣传单600多份。经一路社区党支部,用“储蓄”积分卡印证志愿者的“爱心”服务,调动了社区居民特别是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新开路社区15名在职党员每人主动联系一名帮教对象,先后帮助13名帮教对象实现再就业,有效维护了社区稳定,社区刑释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
  与此同时,渭滨政法系统开展了“法官进农村、检察官进社区、律师进企业和公安干警保平安”执法为民实践活动,组织140名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警务室干警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送温暖、送法律、送服务。同时肩负宣传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及实用法律法规;搞好义务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各类上访及群体事件;指导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组织治安巡逻等五项职责,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企业)、大事不出镇(乡)街道、矛盾不上交”,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养一助”让老人无忧
  
  “真是感谢你们啊,要不是你们及时赶到,下水道溢出的水眼看就把家里淹了。”原来,居住在经一路68号院75岁的独居老人王大妈家的下水道堵了,她给社区只打了一个电话,社区志愿者就迅速赶到,帮她疏通了下水道,并将屋里清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渭滨区不断拓宽养老工作服务领域,开展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一个缩影。区上成立了养老志愿服务者协会,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全区组建了养老志愿者活动小分队55个,社区将每个志愿者与需要帮助的老人逐一登记造册,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结对子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养老服务电话,只要这个电话一通,志愿服务人员就会随时赶到,奉献一片爱心,实践孝心诺言。
  年初,从国家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委传出喜讯,渭滨区喜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荣誉。提起这一殊荣,区长李晓阳说:“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为今天的老年人服务,就是给明天的我们铺路修桥。经过不懈努力,区上探索出了以管、赡、扶、托、助为核心的公益性养老、社会化养老、政企联手养老、社区日托养老和志愿者助老五种模式。”
  公益性养老是指渭滨区在农村养老工作中,把“五保”老人纳入区财政统一供养,把各乡镇敬老院分散供养的40名老人,集中到3所条件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区级中心敬老院,让农村五保老人吃住无忧,生活幸福。社会化养老是指渭滨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措施,对新建的养老机构,一次性给予每张床位800-1000元的补贴,对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按入住老人每床位给予80元、100元、120元不等的补贴,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政企联手养老是指渭滨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了居家养老工程,成立了宝鸡市渭滨区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金陵饭店股份公司参与代管和经营,并招聘200名养老护理员,为城区55个社区的1200多名有需求的老人开展专业化服务。社区日托养老是指渭滨区依托社区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于2007年3月成立的火炬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一家试点中心,现设有老年图书阅览聊天室、麻将室、健身房、文艺排练室、休息室,深受老年朋友的欢迎。老人们每天早早来到社区活动室,打牌聊天、唱歌唱秦腔、跳舞,特别热闹。据了解,像火炬路社区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在渭滨区城乡已达40多个。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全区15个板块型社区中,采取社区联建、引资合建、单独筹建等方式,分别建成了多个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日托照料服务中心;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25个村级示范老年活动中心(室)广场。设置床位90张、配备52名养老照护员,配置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棋牌、图书、健身器械等设施。现在,城乡老年人在各自的辖区可享受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等由政府提供的多种免费服务。
  如今,渭滨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区委书记周义踌躇满志:“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终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真正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作为约束性任务,要从注重‘强区建设’转变为既注重‘建设强区’,更注重‘和谐宦民’,让城乡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