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位专职少儿节目主持人。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叫她“姐姐”。十年之后,第二代独生子女还是称呼她为“姐姐”。或许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心中,正是有了她的相伴,童年不再孤单。
多年来,她以其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全国亿万小朋友和家长们的喜爱,并得到社会及专家的广泛承认和赞扬。所以直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孩子们还是亲切地称呼她为“姐姐”。
是什么魔力让她“青春永驻”?是什么魅力让大人、孩子对她“迷恋万分”?或许就是那一颗永不消失的童心、无微不至的爱心、循循善诱的耐心,让她一路带着微笑走来。
她,就是鞠萍。
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六•一”晚会开始,每一个这样的夜晚,鞠萍都是站在最中间,和孩子们一起笑、一起闹的主持人。
但是,2011年6月1日,还是“六•一”晚会,我们却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去了哪里?
“我呀,就舒舒服服坐在家里看电视,好好欣赏这一群年轻人的优秀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也有年老的一天,这个舞台应该让给年轻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有必要认为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我就是青年主持人们的一块铺路石。”鞠萍笑着说。
这就是鞠萍,如今,作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部主持人组组长、《大风车》栏目执行制片人的她依旧乐观开朗,倘若能在审片子的时候,挑出字幕上的一个错别字也足够她乐呵半天,在鞠萍的身上,你会发现“知足者常乐”的真谛。
“我的童年无忧无虑”
“可以天天这么开心地和孩子一起,让许多人很疑惑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我的童年无忧无虑,在家里有一个比我大8岁的哥哥,凡事特别照顾我。在学校,我是文艺尖子,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学样板戏,我演小常宝,就直接往我们班男同学身上扑,‘爹……’”说起童年的自己,鞠萍忍不住笑了起来。
从小,鞠萍就“闲”不住,唱歌、跳舞、演戏,样样都在行。童年的鞠萍就有在舞台上表演的欲望。在一次庆祝儿童节的联欢会上,鞠萍参加了舞蹈《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表演。她就像充了电的机器人,每天一遍一遍地排练,一次一次地跳跃,即使满头大汗,似乎也不知道疲倦。终于在演出的前几天,她病倒了,高烧四十度。这个倔强的小姑娘非要挣扎着去排练,不愿意放弃演出。看着烧得满脸通红的女儿,妈妈心疼极了,替女儿向老师请了假。
可是到了正式演出那天,鞠萍不管妈妈怎样阻挡,仍然坚持要去现场。妈妈拗不过女儿,只好陪着她到了演出地点。当时,顶替她的那位小朋友已经把服装穿好了,可鞠萍非要从人家身上把衣服给扒下来不可,死活要自己上台。后来,老师没办法,只好在别人演完的时候,给鞠萍单独安排了一个独唱。鞠萍个子矮,够不着话筒,老师就给她搬了一把小椅子,让她站在上面唱。只见她摆了个姿势,颇有架势地唱起来:“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她唱了一段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小常宝的唱段。奶声奶气的唱腔从童稚的嗓音里发出,通过话筒回荡在演出大厅里……
这就是鞠萍,上了舞台,所有的痛苦全部烟消云散,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幸福。
“我记得自己有一个婶婶当时在海政歌舞团,所以经常给我开后门去看舞蹈演员们排练,当时在演员换衣服的地方,有很多搁鞋的小格子,里面就有芭蕾舞鞋。舞鞋似乎对我具有天生的‘魔力’,总是爱不释手,所以多年之后,芭蕾鞋依然是我的最爱,我还可以穿上去踮两下。”鞠萍比划着。
因为“腿的长度不够,有点儿罗圈”,鞠萍在舞蹈的道路上没有走多远就撤了下来,“转身”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那一年,鞠萍刚满10岁。
当时正是广播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因此合唱团的红火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候团里几乎就没有不认识鞠萍的:不识谱的她比划着打拍子当指挥;还“自封”为小团长组织队员排队;到广电部门口接人……当然,除了有些“不务正业”,鞠萍的唱功还是被大家称赞不已的。多年之前,在蒋大为的歌曲录音中,有四个小女孩唱和声,其中之一就是鞠萍。
“歌声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在歌声中我也在学做人,《一分钱》《从小讲礼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这些歌曲都有寓意的,在反复歌唱的过程中,对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七巧板》和《大风车》
鞠萍就这样一路唱着,走进了北京师范学校,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1984年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熟悉儿童心理,热爱幼教事业的她也就在这一年11月调入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成为第一位专职青少节目主持人。
说起与电视台的缘分,还是因为鞠萍在合唱团的表现打动了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和主持人陈铎,由于他们的力荐,才有了鞠萍和荧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鞠萍回忆道:“第一次主持节目时紧张得要命,不知道声音应该从哪儿发出来,根本不知道要看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导演告诉我:教孩子们玩就可以了。”她马上领悟:“这是我拿手的啊!做做手工、弹弹钢琴、跳跳舞……这些是我的强项啊!”
于是,1985年6月1日,少儿节目《七巧板》与观众见面。“七巧板本来就是拼来拼去,变幻莫测的,唱歌、画画、做手工……这个节目就是最初的儿童杂志类型节目。”也正是因为这个节目,鞠萍走进了千家万户,“鞠萍姐姐”成了无数孩子们心中最美丽的“天使”。
这个节目一做就是10年,10年里《七巧板》创造了太多奇迹,那份36%的收视率直到今天都是难以逾越的神话。
“今天想想,不是那时候的节目做得有多好,而是那时候的节目少,大家的选择少。其实做《七巧板》的时候条件挺简陋的,就一台机器,拍完一遍再拍一遍,前一遍是拍脸,后一遍拍手,最后还要拍反应,就是单机拍摄;也没有提字机,全靠自己的脑子记。”鞠萍解释道。
而就在这10年间,鞠萍也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1986年,鞠萍工作第2年,就在全国专栏节目评选中获优秀主持人奖;1988年“如意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十佳”评选中获得第一名,拿到这个奖的时候,她泪流满面;1991年,被破格评为编辑职称;1993年拿到首届优秀节目主持人“金话筒”评选金奖;次年,再次破格评为主任编辑职称,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一位……
1995年5月31日,《七巧板》走过十年风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第二天,“大风车吱呀吱悠悠地转,这里的风景啊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这首歌曲传进了家家户户,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傍晚的时候与鞠萍姐姐“相约”《大风车》。《风车大问号》《风车互动》《大家一起来》等栏目天天在转动;《哪吒传奇》《小糊涂神》《小贝流浪记》《丑小鸭》《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经典动画也走进了每个孩子的童年。
《大风车》一转就转到了今天,鞠萍也一直做到了今天,节目组越来越热闹,月亮姐姐来了,小鹿姐姐来了,周洲姐姐来了,小时姐姐来了,还有毛毛虫哥哥、红果果、绿泡泡都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鞠萍由幕前慢慢走到了幕后,除了做主持人,还当起了制片人,她说,“应该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施展才华的舞台,她要做的是铺路石,绝不是拦路虎”。
26年都给小朋友亲手回信
2011年,是鞠萍走进中央电视台的第26个年头。
在这26年中,有一件事是鞠萍每周都在做的——坚持给小朋友亲手回信。
鞠萍最关心、最热爱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她差不多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很多小朋友的来信,大都是孩子口述、家长执笔。这些信的内容其实都是差不多,无非是向鞠萍姐姐问个好,表达一下爱慕之情,而鞠萍却很认真地给他们一一回信。“信的内容很简单,让小朋友们听爸爸妈妈的话,早起早睡,多吃饭多运动,乖乖上幼儿园,别和小朋友打架……”
有朋友认为写这种信就是玩玩罢了,若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干,一天写上十几二十封的,并且年年岁岁花相似地写下去,的确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就劝鞠萍挑几封有特殊意义的信回复即可。
鞠萍的回答是:“都是几岁的孩子,让我怎么选择呢?不理谁,谁都会不高兴的呀!”
所以直到今天,所有给她写信的小观众们都会收到鞠萍姐姐给他们的亲笔回信。
“每个周末没事的时候,会集中起来回信。爸爸会帮我把信剪开,把它一摞一摞地分捡好,尽量节省我的时间。我会照着上面的地址,给小朋友写上三言两语。但就是这三言两语,也没准会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鞠萍回忆说,“记得在第二届金话筒颁奖的时候,有一位南京的小朋友,拿着10年前我给他回的一封信,在那个晚会上和我见面,对我来说,那个瞬间幸福地难以言表。现在我家里,对我来说最值钱的就是这一摞摞的观众来信。”鞠萍有些感慨。
作为鞠萍的观众很幸福,作为她的儿子更幸福,很多人在童年的时候都想过,如果鞠萍姐姐变成自己的妈妈,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1993年1月22日,大年三十,这是一个让鞠萍永远也忘不了的特别日子。那天,快到中午的时候,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她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鞠萍知道,自己的另一段生命从此拉开序幕。
鞠萍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叫蒋翼遥,“希望他能带着父母希望的翅膀飞向遥远的未来”。小翼遥的出生,给鞠萍增添了许多新乐趣。从儿子满月开始,鞠萍就为他记录成长的“足迹”。在鞠萍的钱包里、写字台上、办公室里,到处都有小翼遥可爱的照片,无论工作多忙或者生活里有多么不开心的事,只要目光停在宝贝儿子的相片上,鞠萍心里马上就有暖暖的温柔涌上来。
在不少中国家长的观念中,认为过多地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有不断地指出孩子的缺点才是教导他们成才的最有效方式。鞠萍却不是这样,她认为学会适当地赞美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小翼遥刚学说话的时候,鞠萍就发现,只要家人惊喜地说“我们家翼遥真棒”之类的话,小家伙就会手舞足蹈说个不停,而且嘴里经常蹦出一些新鲜词。她半开玩笑地对丈夫说:“看起来,谁都愿意听好听的,孩子也吃这一套。”
但是,如何赞美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为此,鞠萍特意上网浏览了一些知名教育网站,学习中外先进家庭的教子方法。但是,鞠萍却自有一套的。她会对儿子说,“嗯,你做得不错。不过如果我是你,我会做得更好。”然后再把原因解释给孩子听。鞠萍说,作为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建立真正的信任,让孩子自己认为“我是最好的,我做得最棒”!
鞠萍说:“我的教育方式与许多家长不同,我希望儿子顺其自然地成长,从不强迫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做什么事凭他自己的兴趣,也不给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而是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行。在她看来,人品的好坏是最重要的,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这是做人的基础,这才是孩子们应该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
鞠萍没有给儿子报任何学习班,也没有强制灌输自己的思想观念。儿子很少看鞠萍的节目,但这并不妨碍鞠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她会笑着在出门前问儿子今天的衣服合不合适,她会弯着腰在儿子屋里擦地板,她也会在儿子无聊的时候陪他打上几次扑克,她也会对着儿子唱几句周杰伦的歌。
对话鞠萍——“我是‘笨鸟先飞’型的人”
《中华儿女》:“鞠萍姐姐”这个称呼,当时是谁叫起来的?一直流行到现在。
鞠萍:刚刚开播的时候,有时叫鞠老师,有时叫鞠阿姨,后来在和小朋友的录像中我问他们:“你们是喜欢叫姐姐,还是叫老师,还是叫阿姨呢?”我当时才十八九岁,肯定不到阿姨这个年龄,老师又显然有点居高临下,所以他们都举手说喜欢叫姐姐。
《中华儿女》:最开始和孩子接触是什么样的感觉?
鞠萍:可能很多人觉得和孩子在一起很烦,但我毕竟是学幼师专业的,我很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无论见多大小孩都俯下身来。现在很多娱乐节目中都有小朋友出现,你可以观察主持人的状态:总得蹲着,用近距离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短时间内你不能够了解他太多,但最起码要记住他的名字。
《中华儿女》:是否可以这么说,“鞠萍姐姐”伴随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带给了大家无尽的欢乐!
鞠萍:说少了,是两代。我为什么说两代呢?“70后”在1980年代的时候是10来岁的小孩,他们现在都当爹妈了,孩子应该都七八岁了。现在我做节目比较少,而做活动的时候,这些粉丝家长就会带上孩子到现场,把孩子塞到我旁边合照,满足他们的梦想。
《中华儿女》: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6个春夏秋冬,微笑是你最好的标志,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很多人疑惑,你会有烦恼吗?
鞠萍:那是因为周围所有人都对我很好,大家关心我,照顾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没烦恼,挺乐呵,儿子也挺大了,也不用操心。我在家没事儿还趴地上擦地呢!即使偶尔有些小的不开心,一会也就过去了,不会总想。
《中华儿女》:26年如一日,天天开心和幸福,你是怎么样保持一颗童心的?
鞠萍:我写过一篇感受,就是“一颗爱心、童心、耐心”。“爱心”就是你确实喜欢这个事,我见了小孩,确实很喜欢。“童心”和性格有关。不是我们一定装成孩子,假惺惺的也不好。你要了解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喜欢什么。像我儿子这么大的孩子,就得了解他们玩的是什么东西。小学的也不一样,在我看来,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是最童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那种无忧无虑,从现场录制节目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四、五年级的时候,你让他们跟着跳啊,喊啊,他们就很愿意。但是,你要让初一、初二的孩子去这样做,他们就不会这样了。他们会觉得那样特别傻,他们会装酷什么的。
《中华儿女》:26年前和26年后,你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遗憾吗?
鞠萍:现在和过去相比,自己考虑事情会更全面一些。至于遗憾,当然有,没有遗憾的人生不会完美,我的遗憾就是没好好学习,当初说实在的有点儿骄傲,以前我尽美了,天天得奖,满足现状。我1984年毕业,1986年读了一个大专。那时不注重学历,没有再继续学。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台里的政策规定一定要有大学本科,还得有学位,才能竞聘干部。但是,我也挺乐呵,当领导太累了,我已经得到了很多,有那么多人喜欢我,所以要知足,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中华儿女》:你谦虚了,可以看出来,你是很爱学习的,能受到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喜欢,和你不断地学习也是密不可分的。
鞠萍:这是专业素质,我是“笨鸟先飞”型的人。比如我会提前看稿,我常备字典。我觉得念错字是可以原谅的,中国字太多了,不可能所有念出来的都对。这就需要勤学,有准备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
《中华儿女》:做为中国最优秀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你认为成为少儿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
鞠萍:爱心,而且不是装出来的,这种爱心不只对孩子,是对所有人。恒心,公众人物是孩子做好的榜样,有时候我出差,在飞机场看见有什么脏东西,一定捡起来。我还注意观察一些不太到位的事儿,譬如垃圾箱,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示,没有明显区别。就这些事儿都应该年年讲月月讲。我们家有桶,我洗澡都是站在盆里的,洗完澡的水冲马桶。我很想把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和做法告诉那些看我节目长大的人。
“我还有很多时间陪着孩子们”
《中华儿女》:“让位”在很多地方很是忌讳,今年你没有出现在“六·一”晚会上,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你这么看待这种角色变化?
鞠萍:人都有老的一天,人在这个年龄就要做你这个年龄适合做的事儿。比如我现在在师大出版社,做儿童的一些读物,我写不出来,但我可以把专家写的文章进行儿童特点口语化修改,这就是分工不同,各有所长。
《中华儿女》:你认为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上节目的时候吗?
鞠萍:其实是一种满足,比如:审片子挑出错;做节目做好了;观众有很好的反应;还有出去慰问的时候,本来去慰问大人,我一去,小孩儿就占到一半,都想合影。我能唱京剧,唱黄梅戏,我是主持人,得让大家觉得节目有意思。
《中华儿女》:你在屏幕前影响的是一部分看你主持的节目的孩子,现在在幕后会影响到更多的孩子,你认为现在中国少儿节目是否遇到了一些瓶颈?
鞠萍:是缺失了一些东西。以前少儿频道有“第二起跑线”、“大专辩论会”、“三星智力快车”这种面向高年龄段孩子的节目。现在,可能由于频道的专业化,导致动画相关节目蓬勃发展。现在我都不知道中学生在看什么,可能是上网聊天去了。
《中华儿女》:你认为未来少儿频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是大人孩子一起看么?
鞠萍:大人可能没有太多功夫陪着孩子看,所以还是要把节目针对的年龄段分开。为什么红果果、绿泡泡那么受小朋友欢迎?第一,这个节目每天都有;第二,主持人永远是他们俩。这俩孩子挺不容易的,八年如一日,天天录节目。这就是值得好好被推崇的,把自己的感情、体力、精力都奉献了。这应该感谢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他不同意他们俩去其他节目,这是对的。一个主持人哪儿都去,就会模糊了对象感,你的受众就缺失了。虽然现在有19个主持人,包括董浩叔叔、金龟子,还是比较有特质的,其他的除了红果果、绿泡泡,你可能说不出来他是主持什么节目的。这是我们今后要不断设计和加强的。我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不断呼吁,给他们创造条件。
《中华儿女》:你认为对现在的大人来说,怎么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鞠萍: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教育孩子我不反对,但是要因材施教,手大的弹钢琴,嘴厚的可以吹点什么,腿长的你再学跳舞;除了学习之外要更多地跟孩子聊天,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和孩子说点儿家长里短,说点社会上的新闻;有机会就给孩子锻炼的空间,让他去独立完成点事儿,放开手脚。
《中华儿女》:鞠萍姐姐会一辈子陪着孩子们吗?
鞠萍:我就这样吧,60岁退休。算起来我今年45,还有15年,还有很多时间呢。
责任编辑 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