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2006年底银行业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政府兑现入世承诺,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使得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势头更为迅猛,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面对历史悠久、市场成熟度更高的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更胜一筹,提升自身经营效率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商业银行效率水平是银行业务活动中投入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银行成本控制、资源利用效果和创造利润等方面的经营特征,是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效率水平也是目前最具综合性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全面评价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状况。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很重要。
一、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银行效率研究的不断重视,国内关于银行效率的文献不断增多,略加综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运用不同方法测度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水平;第二类是在商业银行效率水平测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
近年来,学者们较多地运用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参数法中的随机前沿方法(SFA)进行银行效率研究。魏煜和王丽(2000)、张健华(2003)、李琪等(2005)和谢元态等(2007)运用DEA方法研究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成本效率等问题。由于非参数法通常忽视价格因素,关注的是技术最优化,所以不是本文所探讨的经济最优化。
综观现有文献,发现较少研究商业银行更加综合的利润效率;测度银行效率后没有进一步检验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在SFA具体模型选择过程中,没有考虑两阶段估计的假定缺陷,运用Battese与Coelli(92)模型研究银行利润效率问题。
二、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在现有银行效率研究文献中,应用的利润函数包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超越对数函数和傅里叶弹性函数三类形式。比较而言,超越对数函数包含样本银行各投入要素价格和产出量之间的交叉影响项,更符合商业银行规模收益可变的实际情况,并且保证利润函数具有足够的弹性,有利于利润效率的计算。所以本文运用超越对数利润函数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规模对银行利润效率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以银行权益资本总额对利润和各产出项进行标准化处理;另外,根据模型形式上的线性齐次特征要求以及系数分布对称性,模型整理如下:
(二)变量选择
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如何确定银行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目前有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普遍认可的方法。本文在中介法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由于现有公开资料中,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提供劳动力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数据,而是将其归入财务报表中的营业费用中,同时经统计发现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与银行总资产高度相关,因而使用后者替代营业投入总额,所以本文选取存款价格和营业价格作为投入指标。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连续性,本文选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这些银行2008年底的资产合计占商业银行领域的比重为76.28%,足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总体状况。样本期为2000年至2008年,所以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是平衡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样本数据依据2000—2009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网上披露的年度报告计算、编制得出,针对个别年份的负权益资本,用前后年份的数据加权平均替代。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函数的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Frontier 4.1(Collie,1996)程序对上述利润模型(1)进行估计,参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利润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86.86,变差率γ无限接近1,对应的t值显著,可以被SFA所接受,结果说明在利润效率组合误差项的影响中,随机误差项ε远低于无效率项u。在变差率γ=0的零假设条件下,利润模型有10个参数约束条件,显著性水平为1%的混合χ2临界值(Kodde and Palm,1986)为22.525,而利润模型的单边似然比检验值为101.47,远大于对应的临界值,于是变差率γ的零假设被拒绝,即利润模型组合误差项中的无效率项u是存在的。
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存款价格和利润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明受限于利率市场化缓慢的发展进程,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本的中介机构,其创造利润的能力依然薄弱,没能充分释放潜力。净贷款、净投资与利润在1%水平上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弹性系数分别为2.98和1.532,意味着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获利来源,贷款及投资业务所产生的利差收入对利润总额贡献较大;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利润在1%水平上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其弹性系数为-1.401,这点较好地印证了我国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三个产出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皆大于1,说明样本银行的规模特征明显。
利润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实证结果显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产权特征、费用收入比、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与利润效率均呈现负相关系;存贷比、资产比率、创新程度、时间趋势、货币供应量等变量与利润效率均有正向关系。变量与利润效率显著关系的经济学含义具体概述如下:产权变量与利润效率的负相关,印证了在软预算约束及委托代理关系前提下国有银行追求盈利的动机和能力的不足;存贷比正相关于利润效率,说明了样本银行贷款的相对增加会更多地为创造利润做贡献,这也是样本期内各银行存贷比高企的动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创新程度系数的绝对值在所有银行因素变量中最大,且在5%水平上与利润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国内外银行利润效率的研究结论一致,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货币供应量系数,跟预期一致为负数,与利润效率成正比,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本的中介机构,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其经营绩效影响较大,流动性增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交易景气度上升,有利于银行交易对象的良好预期,从而促进银行创收;GDP与利润效率呈高度显著负相关,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没能改进我国银行业利润效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银行业利润效率的提升,可能解释的原因是:样本期内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以银行业利润效率低下为代价,现实情况中高企的不良资产也表明,我国银行业利润效率低下是经济增长的隐性成本。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时间趋势变量与利润效率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印证了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众多形式的改革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水平及趋势演进
以上述利润边界函数的估计结果为基础,计算出各样本银行不同时期的利润效率。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估算结果分布区间为[0.0092,0.9996],其中最低值出现在2000年的中国农业银行,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的上海浦发银行。
按照所有制特征分类,整理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水平。2006年之前股份制银行利润效率的平均年值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且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此后四大国有银行利润效率反超股份制银行。综合利润效率的年均值来看,样本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呈现整体升势,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占优,进一步印证了四大国有银行早期存在追逐利润的意愿较差及动力不足等发展问题。利润效率变化幅度方面,四大国有银行较强烈,而股份制银行则略显平缓,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的成效显著。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水平整体下移(见下图),不考虑农行股改因素,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更大,这就要求股份制银行在开展多元化业务的同时应该有效地规避风险。
结论
本文以我国15家主要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超越对数函数,运用Battese与Collie(1995)提出的单阶段模型研究各样本银行的利润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样本银行利润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以2007年最为明显。本文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检验了影响银行利润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微观层面上,产权特征、存贷比、创新程度三个变量对银行利润效率有显著的影响,资产比率和费用收入比则不显著;宏观层面上,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对银行利润效率都有高度显著的影响。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