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STozQGjqDXUVNS3V4XDoiv.webp)
长安大学教授、博导、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中德合作)主任、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等职;2003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至今共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11项,著书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近年来,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再造西北地区山川秀美战略研究及试验示范区建设”,现正主持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院士,我们现在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全球的水资源紧缺到底是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紧缺,还是由于人类的资源浪费导致的水资源紧缺?
李佩成(以下简称李):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全球水储量共计为1.386×1018m3,其中海洋水1.338×1018m3,占全球总水量的96.15%,当今人均海水2123亿m3,当世界人口达到133.8亿时,人均海水仍有1亿m3,因此,海洋是十分巨大的水体,可以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关键是如何保护、改良和合理的利用,人们说缺水主要是说缺少干净的淡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地球上的水资源的总量在明显减少。第一,根据水量守恒原理,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处在不断的循环变化之中,改变形态、改变存在空间,但水量守恒;第二,资料记载,地球出现过冰期,也出现过暖期,也出现过北极冰川融化的现象,气候变化主要是受宇宙、太阳及地球自身因素的影响,现在气候环境出现的变化程度没有超过历史上记载的变化范围,用不着杞人忧天;第三,局部地区出现水体萎缩变化,如河川断流等,也可能有局部气候影响因素,但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记:我赞同您说的乐观地看问题,但在水的问题上有没有值得我们操心的事?
李:革命的乐观主义者,首先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从现实出发,我要告诉您,在涉水领域的确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若不解决,将制约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包括水量短缺、水质污染和水文生态遭到破坏。
记:您能否用简明的语言谈谈这些问题,您不是说地球上水很多么,为什么又会出现水量短缺问题?
李:我说地球上水很多!中国不一定多,中国多不一定陕西多,陕西多不一定每个城市都多;而且去年多不一定今年多,今年多不一定每月都多,这就叫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由于水,包括降水和江、河、湖、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所以在不同地域出现余缺,不同时间出现旱涝,出现水资源短缺,这种缺水就叫资源性缺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缺水显得日益剧烈。
解决资源性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修建蓄、引、提水利工程,包括跨流调水工程,推进节水养水事业,培养社会成员的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建立节水型社会。
记:您长期在西北地区生活和工作,听说您还主持过再造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的研究项目,那么您对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有何想法?
李: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充满多种矛盾的复杂巨系统,其主要矛盾是干旱缺水。中国大西北的降水量——多数地区在200~400mm/a。在占全国33.1%的面积上仅分布着10%的水,而且无论是降水还是径流,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因此,建设发达繁荣的未来西北,必须首先通过解决缺水问题加以实现。这其中的哲理本来十分清楚,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而发展。西北其所以生态严重脆弱就是因为十分缺水,致使万物缺乏生机,种下的草难活,栽下的树难长,企业因缺水而难办,建起的城市常因缺水而处于水荒之中——就像名城西安5年前的那样。许多史实证明,一些古时西域名城的凋零和毁灭,大都与缺水有关。通过研究发现,即使在正常发展情况下,西北未来的供水量的缺口仍会增大。现今西北五省区的供水量为790.2亿m3/a,需水量是857.4亿m3/a,缺口67.2亿m3/a;如果不建新的工程,不增加供水量,则2020年缺口将增大到204.2亿m3/a,2030年的缺口将是230.8~255.8亿m3/a,也就是半个黄河的多年平均水量。如果考虑到西部大开发和再造西北的山川秀美,则缺口会更大。也就是说,如果在10、20、30年不能解决缺水107、204和231亿m3/a的问题,人们的美好设想便将很难变成现实。
还需强调,由于西北特殊的自然条件,西北水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强化科学管理,而且应当积极实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世界上的成功经验表明,开发缺水地区的最英明之举便是区外调水,美国、前苏联、以色列的史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西线南水北调存在较多困难,但都是可以克服的,绝不应成为久拖不干的理由,何况西部大开发和再造山川秀美本身就是与最大困难搏斗的事业。如果我们真正拥护西部的开发与西北的再造山川秀美,如果我们真心要发展西部,而不是淘了金子就走人地伤害它,从而伤害和制约全国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则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狠抓西北缺水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小平同志所说的顾全两个大局。
记:那么水文生态问题又当如何理解?
李:我正主持着教育部和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组织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研究工作,与外国专家们一起开展研究,发现内容丰富,理论深邃,但通俗地讲,就是任何水文系统的变化必然诱发生态系统的变化,任何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必然引起水文系统的变化,水文生态系统是水文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的统一系统,人们搞水利建设,必然引起水文系统的变化,而水文系统的变化必然引发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如果是不良变化就会限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从而加剧缺水,我们可以称其为水文生态缺水或生态环境缺水,所以,也可以说我们今后的工作要努力实现水安全——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
记:中央发布了2011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建设,结合您上面所谈的实现水安全问题,请问您有何建议?
李:我的确有一些建议,主要建议有如下五点:
1、面对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深刻认识水利工程的两面性,增利防害。
水利工程的确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水利建设中要极力防止它的消极面。说水利工程具有两面性,从哲学上讲没有问题,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水利工作者来说,这句话听起来很不顺耳,但事实确实如此。次生盐碱化、渍涝灾害、地沉地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河湖萎缩甚至地下水枯竭,井枯泉涸……这些灾难常常都与不科学的水利建设有关。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事例:八十年代初西安市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地沉地裂,大雁塔倾斜;日本、美国等也都有同样的教训;中亚的咸海萎缩引发大面积沙漠化,是由于过度截取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所致;我国新疆、内蒙古一些绿洲的萎缩消亡是由于河流上游过多引水的结果;许多河湖的污染直接与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工程有关。
因此,在我们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当今,在规划和工程建设中要特别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两面性,充分的调动其积极面,使其真正发挥发展生命、推动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的作用,努力限制其消极面,使水利建设充分发挥其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作用。
2、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战略高度认真总结过去,扬长补短。
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强项,我国的都江堰、郑国渠(今陕西的泾惠渠)都是举世闻名的,解放后的60年间成就更大,但是,也有偏差乃至失误。因此,为了落实一号文件,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地对过去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在战略方面更应如此。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人们应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重新研究评价。这种基于反思的决策,在国外已有先例,美国因危害生态、不利公共安全等原因,对500多座有害库坝实施拆除就是证明。
又如在我国提倡“节水”,本意是好的,但概念有些模糊,什么叫节水?谁来节水?为谁节水?节水的人得到什么报酬?享受节水的人承担什么义务……?节了河里的水放入海洋,却吸干了当地的地下水,算不算节水?节水要不要节能?节钱?单喊节水而忽视养水,能不能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如此等等?命题不清,便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深刻的反思过去,是为了正确地把握现在和对待未来,可以预见,在中央如此重视之下,我们迎来的必然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水利高潮。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我们应当总结过去,这种总结应当是不同层面的,从乡、镇、县、市直到国家层面都应当总结,包括对具体工程,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该拆的拆、该修的修、该建的建,要全面总结,不能用“工程老化”概括全部问题。
我还觉得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光靠水利部门是不行的,必须农业、牧业、林业、环境、国土、教育乃至能源、交通、商业、银行、金融、国防……各部门党政军民,全社会都要在中央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团结协作。
3、要认真作好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联合作战。
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们的工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也存在一个完善规划问题,国家准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拿出四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其中相当部分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我们应当把它用好,用好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对此我也提几点建议: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社会为理念,还应具有全局观点和综合效益最大的要求;
2)水利工程不是一个单一的涉水工程,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例,要全面的考虑山、水、林、田、路、渠、树、电、井、村。要把农田水利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的结合起来,通过国家大量投资的水利工程带动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也要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把各种投资扭在一起解决“三农”问题,而不要各花各的钱,互相干扰。这就要求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乃至电力、交通、商务各部门密切协作,通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使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像河南的刘庄新村呈现的那样“一看规划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渠,五看环境六看树,七看产业八看富,九看乡风与和睦,十看山川秀美生态文明新灌区”!
4、正确处理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的关系,水旱并举。
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长期存在孰优孰劣的争论,有时甚至影响决策。在当前强调灌溉农业的情况下,尤应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旱地农业”主要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利用自然降水,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机制,采用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不断地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进行农业生产。我国旱农地区面积约为国土陆地面积的56%,旱作耕地面积约为7.575亿亩,与灌溉农业面积相当,随着旱农技术的进步,我国旱地农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农业组成部分,而且在蓄水保墒、高效用水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现代灌溉农业也应当学习和吸纳旱地农业中适用的先进技术,旱地农业也应当吸取灌溉农业中的适用技术,“能走水路走水路,能走旱路走旱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5、要以人为本,下决心限期解决农民吃水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一些地方很可能片面理解和执行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重视庄稼用水而轻视了人饮工程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造成“大水门前过,群众没水喝”的不协调局面,加之水源污染,灌区不少群众喝不到干净可靠的水,人饮工程落后,这在近年南方的旱灾中表现尤为突出,灾情的严酷表现不是群众没粮吃,而是没水喝!其实地下水当地就有,地面水也并不遥远,为什么群众“逃水荒”呢?因为缺失可靠的人饮工程,临渴掘井不及,家有存粮闹水荒!
我国广大农村人饮供水设施相当落后,存在着严重的水安全问题,也应成为水利工作者,特别是有关部门决策者反思的问题之一,也是贯彻一号文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如果农民群众能喝到量足质优干净卫生的水,他们一定会饮水思源,十分感恩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