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的哲学思考

2011-12-29 00:00:00李佩成
休闲读品·天下 2011年4期


  哲学在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作者崇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哲学或辩证法)。哲学应当是助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它在指导宏观决策方面特别有用。因为哲学可以从更高层面上分析决策的思维方式、总体部署、方针政策等是否符合客观条件,是否真有道理!
  在水问题震撼全球,各种见解众说纷纭,各种对策争相现身之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水害的防治及水的科学管理等,从哲学层面对其加以观察和分析研究,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1 水的同一性和循环转化规律是治水应当铭记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便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接,互相包含,互相贯通,而又根据一定的条件在互相转化①②。这种对立面的转化,基于对立面的同一性,水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质,也是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因此,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引导事物发展,趋利避害的人类活动,都必须自觉地运用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人类的水事活动也是这样,不要随意提口号、定政策,我行我素,否则便会遭到事与愿违的报复。试举几例:
  (1)忽视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转化,一味的引用地面水灌溉,就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招致大面积土壤盐渍化。省内外、国内外不乏其例。
  (2)盲目过量的开采地下水,又会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从而在雨水不足缺乏补充来源的地方,就会使湖涸河干、树死草亡,甚至使自然景观发生重大变化,严重者可以招致良田变沙漠,在滨海地区还会招引海水入侵,在另一些地区又会诱发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
  (3)在一些河段过量的堵截引水,造成其下游的干枯少水,并能使地下水补给断源,水位大幅度下降,破坏区域性正常的水循环过程,引起不良后果,甚至生态灾难。
  (4)至于在同一条河上,同一个水源地内,各修各的坝,各打各的井,上下左右不顾,你争我夺致使堤成库干,上涝下旱的例子更为不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从根本上分析是人们忽视了地面水、地下水和天上水的同一性,忽视了水的转化规律,而自以为是的盲目行动。
  自然界水的同一性表现为无论什么水,其主体是氢氧化合物;其差异性又表现为固、液、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和不同的存在空间;它们的转化表现为各种水体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处在不断的运动转化之中。各类水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这种运动的绝对性不仅表现在水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大循环,也同样表现在海洋和陆地各自内部发生的小循环。而且这种转化服从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水量守恒定律。水科学家应当对水的转化规律和水量守恒定律铭记在心,时刻牢记。
  如果忽视或不理解上述基本规律,那就有可能形而上学的看待水,就会得出天水不犯地水、井水不犯河水、节水不管养水等一系列认识上的和行动上的差错。
  2 坚持辩证法,运用“三水统观统管”的思想治水
  如前所述,由于天上水(大气降水)、地面水(江、河、湖、海、冰川、雪水)和地下水(包括土壤水)始终处在运动转化之中。从辩证法的高度认识水的这种规律,自觉全面认识三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便应遵循“三水统观统管”方略对水进行综合的调控和治理,自觉的利用对立统一和转化规律,主动的创造转化条件对其转化过程或激发加强或诱使疏缓,使其转化过程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依据对水的认识和从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本文作者1963年提出了地面水地下水两水并用③,1975年上升为“三水统观统管方略”④,三十年过去了,无数事例显示该方略符合辩证法是正确的治水方略。这一方略用于灌区,实行“井渠结合,以井补渠,以渠养井”,不仅扩大了灌溉水源,而且防治了灌区的次生盐碱化;用于防治西安的严重水荒,推行“群峪斜井,两水并用”成功的缓解了西安水荒。在水问题日显突出的形势下,人们似应自觉运用三水统观统管方略治水,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处理水事。
  3 开源节流是辩证的统一,要做到节水与养水相结合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十分强调节水,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浪费水的行为,节水便应成为主要矛盾。但是,根据水的循环转化规律分析“死水怕杓舀”,单纯的强调节水而忽视养水,就会损害水文生态健康。对灌溉节水的某些做法尤其值得深思,特别是在地下水作为灌溉补充水源,而地下水又受补于灌溉水入渗的条件下更是这样。表1列出了陕西泾惠渠地下水在灌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⑤,而这里的地下水却主要是由灌溉水的渗漏所形成的。
  众所周知,在该灌区建成之前这里曾经是干渴的黄土塬,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在百米以下,而且水量贫乏,人畜吃水十分困难。此后因灌溉渗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招致渍涝盐碱灾害,后经井渠结合治理,坏事变成了好事,入渗的地下水便成为重要的抗旱水源。灌区水生态的这种变化,正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水科学家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地面水的渗漏,而忽视了它对地下水的补给;不能不加分析的批评“大水漫灌”,亦不知在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中有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地面引渗回灌——也就是大水浸灌。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的科学用水,综合调节,节水养水。
  当然,漫灌、淹灌、喷灌、滴灌、畦灌、沟灌采用何者为好,也要具体分析,不要一刀切,更不能以大田喷灌代替其它灌水技术,也不能将喷灌等同于节水而加以提倡。
  其实,任何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局限性,喷灌等机械灌水技术也是这样,费钱多、耗能大、较难管理,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要求清澈的水源。因此,在大部分河源来水含沙量大的灌区,常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