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1/8MSxtUu5G7crqbVY2bVtxY.webp)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即将到来,长期自以为是的人类,开始警觉到他们自己并非生活在一个人定胜天,为所欲为的世界,并非自然界的一切都屈从于人的意志。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之中统筹考虑,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也难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① 。这种论断也适用于全人类。如果自然资源更加严重地被浩劫,生态环境更大规模地被破坏,终有一日,自讨苦吃的人们难逃灭顶之灾——无论是穷人或富人,也无论弱国或强国。
正由于这种可怕但却是可信的预见,启示哲人和明智者惊呼“只有一个地球”,高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期盼着环境的美好,憧憬着生态的平衡……然而这一切将如何实现呢?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上述灾祸多数由人类不文明、欠科学的放肆行为所招致,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人和人类社会本身下功夫。如果脱离对人及人类社会的改造,如果失去了人的心态和社会世态平衡,要想追求生态的真正平衡,不仅是不明智的,也将是徒劳无益的!只有生态、心态、世态的和谐平衡,才能获得生态的平衡。这便是本文的立题依据。
2 对三态关系历史和辨证的认识
2.1 生态、心态、世态名词的界定
在开始正论之前,先对三个名词——“生态”、“心态”和“世态”加以界定。
1866年德国学者E.汤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传统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便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状况及态势。1921年美国学者卜欧克提出了人类学这一术语,到了70年代人类生态学被公认为“研究以人为主体,以生态系统为重心,以参预解决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为已任,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②。这里的生态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状况和态势。本文所说的生态主要指人类生态。
所谓心态,是指驱动人的行为的心理态势。影响心态的因素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素养,行为准则及习惯、信仰等。
所谓世态,是指
feWyJ/oKStAOatJ4c2s+Eg==驱动众人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社会态势。影响世态的因素包括属于社会主流为社会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风气、文化教育、社会信仰、伦理道德、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文明素质等。
2.2 影响三态关系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态”关系反映着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反映着人对自身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而人类对自身和自然及其关系的认识,或者说人对天、人与天人关系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断演化的。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能力在主观上把自己与自然环境或者说与天分离开来,天、人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庄子》曰:“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③,这是一个原始的天人合一时代。那时的人主要屈从于自然,相当被动地适应自然,以原始的生吞活剥的形式利用自然。加之人口很少,人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力趋近于零,而人类更多的受制于自然。
后来,人类发展到靠天、敬天、怕天,也就是将人和天开始区别开来,但人们仍然认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天——包括自然环境的天和精神世界的天命。人们崇敬天,依赖天,畏惧天,行为谨慎,不敢得罪于天,若做伤天害理之事,担心五雷击顶。
再向后,便是天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以及天被劳苦大众所迷信,皇帝被看作下凡的真龙天子。天人关系变成为神化了的统治者与其奴役下的“凡夫俗子”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的概念逐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但在自然力的范围内,人类对自然仍然采取崇敬和消灾避祸的态度,他们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是轻微的和不自觉的。
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对自己能力的迷信,明显地出现在17世纪以后。1620年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论著《新工具》,他认为一个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已经出现,它能“大大开拓人类帝国的疆域,并将是无所不能”的。他所说的新方法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方法。培根认为客观认识能使人类“驾驭自然万物”。接着与他持同样认识的是数学家勒奈•笛卡尔和物理学家依撒克•牛顿。他们相继建立起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人只要掌握了宇宙这部机器的规律,便可以主宰世界,这种世界观一直影响到今天,坚持机械论世界观的人认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④,他们不仅把人与自然对立,而且坚信人类活动的基础是物质的私利。
资产阶级世界观把道德观念从经济学里剔除出去,把人类的一切欲望降低到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和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在机械世界观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加上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作用于自然的能力空前增长,人类便开始傲慢地自欺欺人,相信技术正把人类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从而我行我素。
2.3 三态的辩证关系
三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于生态环境对人和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有众多的文章作过论述。在本文中将主要剖析心态、世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已如前述,如果社会人的心态失去平衡,如果这种人盲目崇拜自己的实力,又抱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之自私目的,把享受第一,发财第一作为处世哲学,并受到世态的唆使或认可,则这种心态失衡的人便会只顾交易,只顾获利和只顾赚钱,他们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以掠夺资源的手段,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交易市场上这些人很难顾及到别人和后人,甚至也不会认真考虑自身的明天和后天。他们一味地向他人掠夺,向自然掠夺,也向后人掠夺,一种浮躁疯狂贪得无厌的物欲心态占据了他们心灵的每个角落!人的心态失衡了,便可能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包括放纵地伤害和破坏自然。
因此,在这种心态得到平衡之前,要想使生态获得真正的平衡,环境得到持久的保护,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办到的。
从上面的论述还可以看出,人的心态与其世界观有关;众人的心态必然作用于世态,而世态又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心态。例如社会认可甚至鼓励个人随意采矿大发横财的心态便驱使一些人乱挖金子乱炼焦,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掠夺和破坏。
众多人大规模较长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现象,一般都是某种社会力量也就是某种世态在驱动。因此,要使生态、心态得到平衡,就必须平衡世态。三态的关系是辩证的和相互影响的,三态的平衡需要人类和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的努力!
3 实现三态平衡应认识两个常理——“报应规律”和“易毁原理”
3.1 “报应规律”
对于这个规律所反映的现象,从古人到今人、从神学家到哲学家都曾念念不忘,而且人们已为它作了最透彻最明确的解释,那就是:对于人的作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恩格斯说过,常常发生这种情况,“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⑤ 。他还列举了毁林开荒、引发水土流失的例子⑥ 。这就是报应。
报应规律从历史长河看,从宏观的人类社会看,确属真理,但它却常常被现代人所轻视,甚至斥之为迷信。其所以如此,一是由于人的生命的短暂和认识空间及时间的局限性;二是由于报应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在空间上的错位性。也就是说报应的发生常常不在当时,先人的造孽可能报应于后人;报应也未必一定发生在当地,可能是甲地犯事乙地遭殃,这就让肇事者本人或肇事者群体有可能逃脱惩罚而移祸于他人。例如在干旱地区修库引水可能形成新的绿洲——灌溉农田并获丰收,如果引水失度,就可能在庆功的锣鼓声响过之后,原来受到河水滋润的老绿洲便开始了消亡过程。浩瀚咸海的萎缩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便是例证。然而这种人为的兴衰,人为的破坏,时过境迁,又有谁去寻根问底追究功过呢?对于前人失误引起的报应,后来人只好面对现实接受自然的惩罚!
3.2 “易毁原理”
“易毁原理”是说事物的被毁坏比之它的被造成更容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拆墙容易砌墙难”。
“易毁原理”也有普遍的真理性,其例证满目充耳。例如长出一片森林不易,但毁掉它一把火便可;净化河水不易,污染它一丁一夫便可得手;……
如此简单明了的“易毁原理”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