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将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作用称为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理论基础;其次具体回顾了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并回顾了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目前的研究进行评论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薪酬契约; 综述
Beaver(1998)指出,财务会计信息发挥着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作用:一是便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作出相关决策;二是使缔约方如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缔约更加容易,因为企业部分契约采用了财务报告数据。因此,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其二是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中作用的研究,孙铮和刘浩(2006)将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称为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
企业是一个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或藕合(Coase,1937;Alchian和Demsetz,1972;Jensen和Meckling,1976;张五常,1983;周其仁,1996;雷光勇,2003)。Watts(2003)指出企业中的契约包括公司契约(股权、薪酬和债务契约)、税收契约、政府管制契约和诉讼类契约等四种具体形式。本文将会计信息在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作用称为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以此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理论基础
Jensen和Meckling(1976)发展起来的代理理论将企业所有权分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经营者(代理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企业经营者,其效用函数与企业所有者(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并不一致,因而产生了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需求。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无法有效地监督代理人的行动,Jensen和Meckling(1976)强调让经营者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是监督或激励经营者的最好方式,从而减少交易成本(代理成本)。
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产生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导致的代理问题,会计信息是减轻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冲突的较为成熟完善的信息渠道(毕晓方和周晓苏,2007),代理理论是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理论基础。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作用,依赖于交易成本的大小,North(1990)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信息的度量成本、契约的监督与运行成本。会计信息减少了对高管业绩进行度量的成本,同时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剩余分享的合约安排降低了契约的监督与运行成本。
二、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具体运用
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不仅包括公司契约对财务报告数字的使用,还包括会计信息在契约监督与运行中的作用,从而减少交易成本。Sloan(2001)将前者称为会计信息的显性用途,将后者称为会计信息的隐性用途。
(一)会计信息在薪酬契约中运用的直接证据
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中对财务报告数字的直接使用,比如以会计盈余数字来衡量企业高管的努力程度,从而确定管理者的薪酬,是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直接证据。Bushman和Smith(2001)将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称为显性契约法。在显性契约法中,研究者了解关于实际使用的业绩衡量指标和其他潜在的契约条款等详细信息。
Murphy(1998)调查了177家美国上市公司年度奖金计划的详细信息,发现有161家在它们的年度奖金计划中明确使用至少一种会计利润评价方法。也有一些文献研究发现,在公司内部业务单元一级,会计信息被用于激励契约(Vancil,1978;Bushman等,1995;Keating,1997)。Keating(1997)还证实了内部业务单元经理的薪酬契约对会计的依赖程度比股价显著高得多。潘飞等(2006)收集了50份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契约,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中主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激励指标,如净利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同时指出,我国企业高管人员激励契约中业绩指标的选择比较简单,没有考虑到高管人员可能会操纵会计指标,从而会影响激励契约的有效性。
(二)薪酬——业绩敏感度
Bushman和Smith(2001)指出,研究者有时不知道实际交易的细节,也没有契约中实际使用的业绩评价方法的数据细节,而是采用回归的方法研究由业绩衡量的管理者薪酬,以此估计薪酬——业绩敏感度(Pay-Performance Sensitivity,简称PPS),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隐性契约法。为了克服忽略变量的问题,大部分的研究同时以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作为企业高管努力程度的衡量指标(Bushman和Smith,2001),从而比较会计业绩相对于市场业绩在衡量企业高管努力程度上的优势(Armstrong等,2010)。Jensen和Murphy(1990)以1974—1986年《福布斯》公布的管理者薪酬调查数据为样本,用会计利润变化和股东财富变化对CEO的月薪和奖金的变化作回归,他们发现会计利润变化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大于股东财富变化的回归系数,说明了会计利润有助于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在管理者薪酬契约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采用回归方法对会计信息在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类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信息变量(自变量)的选取上。Natarajan(1986)和Graver(1988)选取了盈余水平值、营运资本以及分离了非经营性项目的盈余水平值,而Bushman(1998,2001)则选取了用市场价标准化后的盈余变化值。
在国内,杜兴强和王丽华(2007)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会计绩效指标(ROA、ROE)以及股东财富指标与上市公司高管现金报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绩效指标与股东财富指标均与高管现金报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公司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在决定高管现金报酬时,更青睐于会计业绩指标。刘凤委等(2007)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综合绩效因子作为会计信息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企业综合绩效在高管薪酬契约中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雷光勇等(2010)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经理行为对会计业绩敏感性增强,公司长期发展的会计业绩变量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得到了改善。
(三)会计信息与公司高管变更
学术研究证实了董事会把会计盈余业绩作为更换管理层的一个决定因素(Weisbach,1988),公司董事会依据会计信息作出是否更换公司高管的决策,Sloan(2001)将此称为会计信息的隐性契约用途。Hame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股价相比,会计盈余信息在高管更换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高管更换对会计盈余的依赖原因是股价根值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包括聘请新CEO对价值的影响,从而使得会计盈余成为反映现任CEO才干的更“干净”信号。Bond等(2010)进一步延伸了Hame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不仅是董事会作出是否更换公司高管的直接依据,而且会计信息有助于董事会根据股价作出是否更换管理者的决策。
尽管会计业绩指标和公司市场价值指标都被学者用于研究公司高管变更,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并不是充分有效,股票价格很难反映公司的价值(梁芸,2010),因而,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业绩指标成为决定是否更换公司高管的主要指标。朱红军(2002)以资产利润率(ROA)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研究发现,不同经营业绩水平的公司在更换高管人员上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经营业绩低劣的公司更容易更换高管人员。刘凤委等(2007)研究发现,公司经营者变更的概率与基于会计信息的公司综合绩效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司综合绩效水平越差则公司经营者变更的概率越大。梁芸(2010)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变更与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一)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代理理论重点关注企业剩余分享的合约安排,然而由于不确定性,会计对企业剩余(利润或盈余)的计量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而有理由认为剩余的计量质量将显著影响企业剩余分享的合约安排。因此,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中的运用以及对企业契约运行的监督作用将会受到会计盈余计量质量的影响,即会计盈余质量会影响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
有关研究发现,盈余各项目的持续性不同,则高管薪酬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不同(Baber等,1998;Nwaeze等,2006),盈余中持续性较强的项目在高管薪酬公式中被赋予较大的权重(Baber等,1998)。Engel等(2003)以市场回报对会计盈余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度作为会计盈余及时性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会计盈余的及时性越高,则董事会在高管变更的决策中对会计盈余的依赖性越大。毕晓方和周晓苏(2007)认为会计信息可靠性可能会显著影响会计信息在薪酬契约中的有用性,并将其称为“管理报酬契约的会计监督”;同时研究发现,盈余可靠性与薪酬业绩敏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在非政府控制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中更显著。
Armstrong等(2010)指出最近文献关注的领域是: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与契约有用性的关系;有助于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定价的信息,是否也有助于股东和董事会用于高管薪酬契约,以减轻代理冲突。Engel等(2003)证明了会计信息具有的价值相关性越大,其在管理者更替决策中受到依赖的权重越大,市场业绩指标的作用会减少。Bushman等(2006)研究发现,当投资者在定价时赋予盈余更多的权重时,在管理层现金奖励中的盈余比重也越重;Banker等(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业绩敏感度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正相关。
(二)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制度环境影响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影响契约结构,因此,制度环境会影响基于会计信息的高管薪酬契约,即高管薪酬契约内生于特有的制度环境。刘凤委等(2007)认为,制度环境对高管薪酬契约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制度环境使得企业选择以会计业绩为高管业绩评价标准时将承担不同的成本;二是制度环境会影响委托人的目标和代理人的行为。
Defond和Hung(2004)研究了投资者法律保护对高管变更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影响,他们发现,在法律执行力越强的国家,高管变更与企业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显著。刘凤委等(2007)研究发现,政府干预越少,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则经营者薪酬与企业会计业绩的相关程度越高。辛清泉和谭伟强(2009)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增强了国有企业经理薪酬之于企业会计业绩的敏感性,并且这一现象在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以及在竞争性行业中更显著。会计信息在管理层薪酬契约中的作用会受到所有权性质的约束,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现金薪酬与企业会计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周仁俊等,2010)。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由于政策性负担太重(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曾庆生和陈信元,2006),很可能会采取政治晋升、在职消费等替代性手段对管理层进行激励(陈冬华等,2005;陈冬华等,2010),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业绩与高管现金薪酬之间的敏感度。
四、评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国内外学者对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认为会计信息具有显著的契约有用性。具体表现为:在管理层的激励契约中包括了大量的以会计数据为依据的条款;会计信息在管理层变更中起到了显著的治理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单一。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经典代理理论。代理理论主要关注剩余索取权分享的合约安排,即如何确定企业高管分享企业剩余的比例,忽视了企业剩余计量质量与制度因素对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的影响。
其二,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研究范围较窄。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采用的是单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少部分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直接运用,研究方法不够丰富。同时,研究范围较窄。在国外的研究部分,针对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较多,而跨国的研究较少;在国内的研究部分,目前尚缺乏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与薪酬契约有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向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影响,而交易成本影响契约结构,因此在经济转轨国家和跨国的研究中更适用于使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应丰富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要考虑企业剩余计量的质量对企业剩余分享合约安排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剩余计量质量与制度环境对代理理论进行修正,构建适合于研究我国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理论框架。
第二,我国自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薪酬契约有用性有什么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契约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未来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毕晓方,周晓苏.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7(1).
[2] 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J].会计研究,2010(11).
[3] 雷光勇,李帆,金鑫.股权分置改革、经理薪酬与会计业绩敏感度[J].中国会计评论,2010(1).
[4] 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J].管理世界,2007(9).
[5] 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J].会计研究,2006(9).
[6] 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
[7] Armstrong,C.S.,Guay,W.R.,Weber,J.P..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ebt contrac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
[8] Bushman,R.,Smith,A..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
[9] Bushman,R.,Engel,E.,Smith,A..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ewardship and valuation role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
[10] 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