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基建账纳入高校(大账),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针对目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配合新制度出台,确保高校有限的基建投资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校基建;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基建财务制度依据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因此高校基建会计根据财政部1995年颁发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进行核算和管理。2009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基建账纳入高校(大账),进一步规范基建财务核算,对高校基建财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体制
一种是校长领导下由财务处全面负责,财务处下设基建财务科;另一种是基建、财务、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指挥部,挂靠基建办,接受校财务监督。
(三)当前高校基建财务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学校基建财务核算也进入至关重要的资产清缴、交付使用阶段,但大部分高校的基建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性质不同、资金不到位等各种原因,只能停留在建筑安装投资成本,甚至是预付款成本。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人为加大建设成本
项目合同是与承包单位总公司签订的,项目施工却是总公司下属项目部代理,工程款也是以项目部的收据要走;个别项目部为少向总公司缴管理费,与建设单位协商,采取甲供材料不计入工程结算值方式结算;项目迟迟不定案,不及时与施工单位对账,核对已付工程款和材料款占合同比重,项目定案前付款比例超出合同值或达到提报值的90%或95%还要付款,项目超付现象时有发生;建设单位管理费没有严格按工程总概算控制严重超支,招待费也没有按管理费总额的10%控制支出;很多项目已投入使用却迟迟不定案结算,贷款利息资本化时间随之延后;因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及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后期应计入日常维护费用的计入建设成本,导致建设成本加大。
(二)未对基建项目全过程实施控制
一个基建项目的确定往往以基建人员为主,编制项目建议书、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施工设计、竣工验收等环节,都是由基建人员完成。财务人员只管按合同规定付款、记账、算账、报账,对于违反项目决策程序、合同不合理变更、随意挪用基建资金等不合理现象财务监督实施不力。
(三)未对投入使用的竣工验收项目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
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是确定基建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大批基建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却没有相应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或交付使用资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
(四)基建、审计、资产、财务等部门协调度不足
作为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基建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工程施工管理,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工程跟踪审计和工程决算审计,资产部门主要对完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财务部门主要是付款、记账和竣工财务决算。由于专业分工细化、部门利益分散化造成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各部门相互误解等。如项目没有资金预算就开工建设,资产转账不及时,竣工项目定案不及时等。
(五)基建财务人员能力单一
目前基建财务复合型人才匮乏,从基建会计核算情况来看,由于许多会计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基建会计、工程预决算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成本,难以满足会计核算需要。
(六)缺乏对基建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新建、改扩建校区,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国家拨款不足10%,大量投资为学校自筹,国有资产不能抵押,高校资金运作风险很大;基建项目概预算粗糙,为取得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批复,投资规模报小建大;项目变更缺乏论证,随意性大,“先斩后奏”,建设成本增加,财务监督失位;边建边改建完后再改变用途,资金不到位造成工期延误和浪费,导致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
三、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基建财务人员首先要掌握基建项目审批程序、项目批准文件及合同。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履行招标合同,施工企业若将合同进行分解和转包,财务部门可拒绝付款。支付工程款收据或发票章必须与合同章相符。学校应制定变更项目预算审批权限,确实因设计变更需要追加预算,须经有关会议同意后,按实际发生数或费用预算定额确定变更后的预算增减额。项目完工后,财务部门应及时核对、审查工程款的支付情况,核对工程项目决算审定书中的甲供材料及设备是否按规定全额扣除,数量及金额是否正确等。
(二)实施工程项目全过程财务参与、监督、控制
实行基建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职能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当从制定项目建议书、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决策、勘测设计与概预算、招投标与合同签订、监理、采购、工程结算、竣工验收与决算等各个环节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并找准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
(三)成立专门小组,联合各外部单位,对投入使用的验收项目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
高校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学校财务处、审计处、基建处、资产处应成立专门小组,联合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及时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第一,准备立项批复文件,项目可研报告及批复文件,发改委批复投资计划,项目施工设计资料(包括施工图、勘查设计图等),相关施工、采购、设计合同文件,竣工验收报告及工程决算报告书等资料;第二,开展自查,有无不应在基建项目中列支的各项费用,有无超概算超标准的各项支出,有无未经批准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内容或主要功能等情况;第三,归集整理项目各种档案资料,逐项清点核实施工现场和库存的材料物资;第四,梳理账务,清理各项债权债务;第五,合理分配待摊投资,正确计算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第六,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以审计报告为依据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并组织项目验收,交付使用新增固定资产。
(四)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
基建部门要及时通报项目进度、变更情况,以便财务合理安排资金、审计及时监督;财务部门要经常与基建、审计等部门进行沟通并经常通报项目款支付情况,避免超付;国资部门对已竣工验收项目要及时登记交付使用资产,对已使用但未办理财务决算的资产采用暂估价方式调整资产。
(五)配备专业会计人员,加强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加大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基建财务人员不但能够熟练掌握基建项目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流程,而且还熟悉基建财务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标、工程投资计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向广深型和多能型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
(六)建立对基建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
目前,高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学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高校领导有责任去建立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变更审批制度、供材采购管理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等),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落实教育部严禁高校进行风险性投资的规定,对大额资金调动和使用,应对资金支付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认真审查,建立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基建资金的监管,对高校基建资金往来、资金管理情况应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将基建资金安全管理作为评价财务管理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严格按照教育部与财政部规定的高校贷款的原则使用和管理贷款资金,以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平.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6).
[2] 刘瑾.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高等教育财会,2005(4).
[3] 徐清.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