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物流产业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如何降低成本,进行正确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现代物流企业集约式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以汉中物流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为研究起点,针对传统成本核算在新环境下存在的种种缺陷,结合汉中物流企业的特点,分析作业成本法在汉中物流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融合作业成本管理的成本核算思想。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 汉中物流企业; 应用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
(一)国家宏观物流状况分析
现代物流管理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从理念的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行业的布局到体系的建立已初步完善,成绩可喜可贺。根据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2010年全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创造效益明显,较强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从物流成本核算提供的信息看: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08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8.1%,同比持平,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物流总体运行状态良好,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但与物流发展成熟的国家如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美国在2003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已下降到8%,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潜力无限。
(二)陕西微观物流状况分析
陕西省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条件:一是有经济总量做基础。2008年为7 314.58亿元,2009年为8 186.65亿元,2010年达到10 021.53亿元,经济总量已跃至全国第16位,年均增速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保持同水平增长,甚至已超过了一些东中部省份,从区域上逐步形成陕北板块高增长性崛起和关中、陕南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陕西省位置居中,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2011年底,基本建成以西安为枢纽,宝鸡、榆林、汉中、安康、渭南、商洛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
为了适应这一外围环境的新变化,必须拓宽传统成本控制的范围,运用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来指导汉中地区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建立更加符合物流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模型和管理体系,动态记录并控制产品或服务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较准确地反映产品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成本信息,全面提高管理者的成本决策和分析能力,为汉中地区的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提供有力的动态支撑工具。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适应汉中地区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本核算的新模式。
二、陕西汉中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汉中物流企业状况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北倚秦岭,南接四川,西临甘肃,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3万,占陕西省人口总数的11.3%,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多金属成矿带,农业、茶叶、畜牧业都各具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开发和利用汉中资源,实现南水北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成为汉中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根据考察,目前汉中地区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为:物流企业有61家,大型物流企业有5家,大部分物流企业属于中小物流企业,规模比较小,有的是从制造型企业分化出来,有的是从原来的货运部、储运部转化而来,55%以运输为主,35%以仓储为主,10%是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物流企业,以前两类居多。
(二)汉中物流成本核算状况
汉中现代物流水平与地域经济发展速度无以并论,严重阻碍了诸多支柱产业的发展,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不是现代化的物流体系缺乏,就是思想观念不能转变,物流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从成本与GDP的比例看,2009年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8%,陕西省为21.4%,汉中就占到了27%,尽管2009年9月陕西省政府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发展汉中大物流;西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西成铁路及汉中支线机场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物流的网点也延伸到了农村市场,汉中物流企业承接物流业务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也比较频繁,企业的经营环境陆续发生变化,但与成本结构紧密联系的物流核算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粗放式经营模式使物流的间接费用的分配依然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仍以人为划分的标准,如机器工时、人工工时、产量等标准进行分配;对成本费用构成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进行切实的分析,产品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没有进行具体的核算,缺乏溯本求源的细分,仅有笼统的概念,成本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核算、事后分析为主的阶段,不利于产品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费用分摊不合理,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经营决策失误、成本控制失控。这些既不利于汉中政府进行宏观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更不利于与东部地区的成本接轨。
三、汉中物流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汉中物流企业的传统成本核算与企业经营环境不相称,成本信息扭曲
随着陕西省政府对陕南突破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和对汉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汉中的物流市场迅速扩大,物流业务更加专业化和广泛化,已延伸到陕北、关中地区,甚至全国,基于人力为主的传统低效的物流运作模式已被基于电子商务技术如销售系统(POS)、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新技术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所取代。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为客户提供及时快捷的作业质量和满意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也开始关注产品结构的变化,分析成本核算方式的差异性,改变过去传统以产量为标准的单一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逐步适应适时制和全面质量要求下的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优化作业流程,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汉中物流企业承接的业务已多样化,传统的成本核算难以满足要求
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一个条件就是间接费用占很大比重。以合同契约制为准的汉中物流企业,近年来承接的物流业务越来越多样化,由原来单一的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性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随着汉中制造型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的不断外包,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费用在物流企业表现得越来越少,而订单处理、装卸搬运、运输、仓储等环节的间接费用越来越多,已占很大比重,依照成本效益分析原理,降低成本迫在眉睫,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成为必然。
(三)汉中物流企业集约式发展需要作业成本核算模式及核算系统的融合
目前汉中物流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而小,小而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善,这一现象不断地得到改善,将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发展模式过渡,完成与制造型企业的业务流程的承接,但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法胜任这一特殊的转型。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式适合集约式发展的要求,完全可以从供应链流程上,优化作业流程、明确责任、加强业绩考核,完成模式的转型。
四、汉中物流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外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应用为汉中物流企业提供了借鉴
从国外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看,美国已有70%的企业实施了作业成本法,从开始的制造业到物流业,应用成效已非常明显,且不仅仅应用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的物流企业,也越来越适合于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尤其是制造费用比重越来越大、物流费用越来越难以分配、传统的单一分配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作业成本核算模式及成本控制势在必行。从国外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大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已很熟练,中小物流企业实施越来越普遍,说明了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核算不是不可能,只要符合作业成本法实施的条件、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技术调剂到位,完全可以实施。汉中大多数物流企业属于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通过资源的整合和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成熟,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将带来汉中物流企业的大力发展。
(二)国内良好的宏观环境为汉中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布局和“十二五”物流发展的具体目标:全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4%,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实现13%,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力争控制到17%,陕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了陕南突破发展的《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规划(2009—2020)》。其中关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陕南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依托陕南区位和交通运输枢纽条件,继续加强交通网络和电力供应网络建设,实现三大区域汉中、安康、商洛的机场支线建设,与不断发展的公路铁路网完成物流对接,实现陕南到关中输电通道达到750千伏的电网结构,不断提高各项物流装备,强化物流集散、分拣包装及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发展现代化的物流园区。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拟投资280亿元,2015年将建成汉中褒河、安康五里、商洛商丹物流园区,完成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实现物流产业与制造型企业的联动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物流业诱人的前景和国内良好发展的宏观环境,汉中物流企业只有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产品结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模式,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效益,完成成本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汉中基础条件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为实施作业成本核算提供发展的动力
位于陕南的汉中有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地处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通往西南、中原、西北、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三项物流主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西汉、西康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汉中迅速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实现了与关中及周边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未来将成为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这些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与选择物流成本核算新模式——作业成本法不谋而合。随着汉中褒河物流园区的建设、物流网点的延伸,电子交换系统(EDI)、条形码(BAR CODE)、电子销售信息系统(POS)、射频(RFID)、卫星跟踪系统(GPS)、系统仿真等技术的引进和陆续应用;随着顾客越来越多样化的物流需求的扩大,如何有效地衔接各个物流、各个工序上传播的信息,实现物流作业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作业流程合理化,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方式成为必然要求。
(四)汉中高校和科研单位为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优厚的人力资源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物流专业性的人才和复合型的人才。汉中有6所高等院校,成人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科研单位14个,各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7万多,两大经济开发区(北区即鑫源经济开发区和南区即南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一高新技术园区,这些优越的地方资源为汉中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汉中地区的物流企业选择新的核算方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0.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
[3] 余艳琴.物流成本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欢院,张斌峰.陕西GDP过万亿元大关 万亿元经济总量意味着什么[OL].http://www.cnwest.com,2011-01-17.
[5] 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R].2009.
[6] Barad M.,Even Sapir D.Flexibility in logistic Systems-modeling e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2003,8:155-170.
[7] 陕西省政府.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