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的体会

2011-12-29 00:00:00申秋枫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2期


  历史学科以其鲜明的人文性特点,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教学让学生感知过去、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把握现在,启迪未来、走好前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这也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教学立意——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崇高作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崇高是一个美学范畴,也称之为壮美。是审美客体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国古人谓之曰“阳刚(之美)”、“风骨”,古罗马的思想家朗吉诺斯称它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悟历史之时,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从中有意识地选择能充分体现崇高精神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那么,历史的崇高精神体现在哪里,又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坚韧而融通的处世态度,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历史的崇高首先体现在其波澜壮阔的演进过程中。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过程,其开拓性、创造性、奋斗性本身就是崇高的。这些,都体现在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总体把握中。当终结了对一段历史的“入乎其内”的具体的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出乎其外”的回顾与反思,把它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的品评,从而认识这段历史对于以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影响,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道路尽管迂回曲折,但它终归向前,谁也阻挡不了。例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1840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后,运用史诗般的语言对其进行小结:被一次次地侵略过/屈辱过——一次次地抗争过/失败过——曾有的古老的辉煌与骄傲/已成为遥远的梦/漫漫长夜里/曾一次次前仆后继地探索过——兴办洋务/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百年沧桑酿成一段悲壮而豪迈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段历史的大线索、大主题,还以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悲壮与崇高。
  历史的崇高还体现在其富含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世界史上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这些思想文化运动中所闪耀的思想智慧的光芒至今依然照耀着人类前行的步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跳出历史,站在现实乃至于未来的高度,寻找其对于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思想家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升和扩大学生的认知高度和精神境界。例如儒家思想中崇仁尚礼、天下大同的大世界观、大人格观、和谐社会观等都是向学生渗透高尚人生观、社会观教育的好素材,教师要注意挖掘,取其精华,因材施教。
  历史的崇高更体现在历史伟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勇担使命的壮举。在历史的天空中明星闪烁,有的如烟花般的灿烂,有的如流星般的迅急,有的如闪电般的耀眼。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知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通过他们的言行来理解他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如让学生搜集整理历史名人名言,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体会他们的经典表白,感悟他们无私忘我的民族家国情怀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诗句,还有他那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豪言壮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教师还可以利用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话剧的形式进入角色,体会林则徐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和为国为民将禁烟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如此这般,可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伟人崇高的思想感情,在情感交融中给学生以感染启迪,从而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为他们自己日后形成崇高的人格品质奠定基础。
  历史的崇高也是悲壮的崇高。历史的长河中曾上演过许多历史悲剧,为了推动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多少仁人志士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与腐朽落后的保守势力相抗衡,他们舍身求法、为民请命。例如中国近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甘愿以身殉法,他在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让学生学习表演这段历史悲剧,让他们体会改革者为变法图强而舍生忘死的悲壮的爱国情怀,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先贤们虽死犹生,其生命的精神价值永不磨灭,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教师应多积累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挖掘这些资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