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何时开始邦交正常化

2011-12-29 00:00:00芮洪飞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2期


  请先看一下江苏省淮安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查测试历史试卷的第14题:
  下图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图片,图一是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图二是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该情形表明 ()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阶段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通过排除法得出该题的标准答案为B。不少同学错选了A项,而解题的关键也在于A项,即中美关系何时开始实现邦交正常化。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4年5月第1版)第114页是这样描述的: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7年1月第3版)第114页是这样描述的: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实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很显然,这里是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作为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标志的。
  同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第148页也写到: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那么到底中美关系何时开始邦交正常化的?我以为应该以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即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为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在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领域展开了多方位的交流合作,这才开始实现邦交正常化。而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只能表明中美关系二十多年对抗的坚冰开始融化,还不能说“正常化”。
  1982年8月17日中美再次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双方同意,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此基础上,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由此可见,我们应以1979年中美建交作为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的标志。
  新课程改革鼓励中学历史教师、甚至中学生就某些历史观点、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发表个人观点、个人见解,但是有关某些重要、重大历史事件的观点必须形成共识、形成定论。像这样三个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教材,就同一个问题表述的观点明显不统一,确实难以令人信服。如果教师出错,学生也难免错选A项。
  新教材的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有时会令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无所适从,就拿目前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2007年1月第3版)来说,仍采用专题、模块来编排,大部分高一新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前后顺序、时间演变、阶段性及特征都不清楚就进入专题学习,违背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新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许多概念(例如“片面最惠国待遇”)离开相关背景的介绍,教师解释不清,学生也听不懂。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之本,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节约资源,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