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支政治力量

2011-12-29 00:00:00王泽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2期


  公元1840年6月,来自西方一个岛国的一群“强盗”驾着坚船利炮,汹涌而来,一个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天朝大国”的大门就这样被撞开了。这群强盗来自大英帝国,这个“天朝大国”就是大清国,这伙强盗的炮舰行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捍卫一种“毒品贸易”——鸦片走私,史书上称这一事件为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的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这个曾经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被搅得不得安宁。接二连三的侵略战争带来了一连串不平等的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又是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耻辱、民族危机接踵而来。清王朝这段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就意味着被宰割。
  然而,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胸襟宽广、海纳百川的民族,也是一个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求新求变的民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先后有四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进行了不同目标、不同性质的改革或革命(前者的失败往往为后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最终这个历经劫难而矢志不渝的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坚强地站立起来了。这四支政治力量依次如下:
  1.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企图只单纯地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而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以期中国能够强盛富裕起来,但由于其官僚衙门式的管理方式和没有市场竞争机制,中国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给它划上了一个句号。
  2.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鉴于洋务派的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只一味地依赖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并不能救中国,而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改良现有的封建制度。他们幻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有限度的政治改良(反对以暴力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和皇帝),自上而下实行君主立宪制(效仿英、日式的资本主义),结果却被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强大的顽固派势力残酷地扼杀了,留下了“百日维新”的千古遗恨。
  3.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不能对清政府和皇帝心存幻想,主张自下而上以暴力为手段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效仿美式资本主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只赶跑了满清皇帝,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
  4.中国共产党: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工人武装暴动,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拯救中国,但遭到巨大损失和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在中国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工人力量相对弱小,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十分贫穷,迫切需要土地。他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他进一步提出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解决土地问题,赢得农民),开辟农村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武装夺取政权。最终,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走向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不屈不挠、英勇抗争、孜孜探索、走向光明的一段雄浑悲壮的交响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