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陷入了两大误区:一方面,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肤浅,刻意追求课堂形式多样,而忽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核心,淡化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得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德育素质堪忧。尤其是后者,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孕育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民族气节,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底蕴的精神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而由历史名人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像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骞矢志通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诸葛亮治理国家“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6uDmOxWEJFIeoCZqo8zrCw==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凛然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地将他们的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他们在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他们进而联想到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不仅能让学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而且还可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通过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
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大多带来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中国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
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善于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帮助学生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指导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明辨是非,做好符合社会公德的小事,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使他们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