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主要有:
一、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或从重大的地理事件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
在开始上绪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时,教师可结合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向学生介绍:
据新华社伦敦电(2005-09-13),英国广播公司10日报道说,去年圣诞期间蒂利与家人一起前往泰国普吉岛度假。2004年12月26日那天,蒂利一家人在碧波荡漾的海水中玩耍时,蒂利突然发现海水冒起泡沫,就像啤酒表面一样,她立即意识到这就是发生海啸的征兆。因为之前她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夏威夷海啸的影片,她说:“我记住了那些场面”。蒂利随即劝告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以及其他游客迅速逃离现场。起初大家对她的话半信半疑,当蒂利的面部变得十分严肃而坚定时,人们开始相信事情的严重性,并立即离开了海滩。当时的100多名游客全部安全撤离,海滩上无一人丧生。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极富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趣味性的综合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效率。竞争方式可分小组、男女等多种方式进行。如:辨别我国省区轮廓,说出省名、简称、省会名称,规则是回答多且正确的小组为优胜组。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问启思提高兴趣
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黄河的治理”时,当学生了解完黄河概况和上中下游特点后,向学生提问:“历史上黄河成灾的祸根在哪里?祸害有哪些方面?根治黄河的关键在哪里?假如你是水利专家或工程师,应该怎样综合治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地理事物、认识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地图》时,先让学生课前准备,每小组用步测法或用卷尺丈量法,量出学校的长宽距离,运动场、篮球场、教学楼等实地距离,用1∶1000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当他们看到自己画出的草图与学校标准的平面图比较接近时,显得异常兴奋,品尝到了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创设情境增强兴趣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形象的比喻,结合色彩鲜明的挂图、图片、影视、图表、录音等进行教学,如学习“黄河的治理”时,教师可以展示黄河的相关图片:源头、壶口瀑布、“地上河”、入渤海口,并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录音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常教常新”发展兴趣
教学内容要“常新”。地理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有些新的地理知识课本上还没及时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要结合教材把新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富有新意。如:世界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在墨西哥滨海城市坎昆举行;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时,可介绍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概况;等等。
教学方法要“常新”。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惫感,影响学习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摸索新的教法,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教学中可采用分析比较法、讨论法、诗歌迷语法、谈话法等,并注意不同的教法相互配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要“常新”。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若仅用一张中国地图进行讲课,时间过长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自制多用的拼板图,把“死图”变“活图”,还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地理模型、实物、图片、图表、录影等,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内外结合,保持学生的兴趣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讲“等高线地形图和我国的地形地势”时,带学生到地理园去观察学习,或带学生到附近的地形区去认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洼地、陡崖。让学生到课外去体验所学知识,他们的记忆会更深,理解会更透。
综上所述,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既要把握传统教学,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同时要研究新时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探究新的教法,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