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部分地区中考不考地理学科,这些地区的学生普遍抱有“地理课学不学无所谓”的心态。针对此现象,如何使学生爱上地理课是每位地理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首要又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想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善于倾听,用眼神、微笑、手势表达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案,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竞赛对抗法等。一般来说,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一至两种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如在初中地理“四大高原”一节课的教学中,可用直观法让学生观察四大高原的位置,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找出四大高原所在的省区,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四大高原各自的特征,用分组竞赛对抗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解除心理负担,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这要求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录像等),不仅可以将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诗歌、谜语、谚语故事辅助地理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白居易的《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来启发学生,分析“山寺桃花始盛开”时,联想到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教学价值的取向由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转向情境诱导,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性领域。所以,导入时应弱化复习的作用,强化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到今天学习的地理就在身边,形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时,可引用美国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人》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中国势必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粮食危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反应激烈。有的学生说,这是杞人忧天,有的学生陷入迷茫之中。这样教师自然引入新课,学生急于从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通过自学,很快找出答案:我国农业开发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总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地理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地理教学虽然在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的教学仍然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