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本文以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的内容为例,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认清“历史”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历史价值观
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引入了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价值评价机制,是新时期编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它在这方面有专门的体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帝国、基督教、日本大化改新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是红色加粗的字体并用下划线来表示,既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又标示了其本身是概念的实质。这样做无疑可以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的视觉关注程度,日积月累,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化,其中蕴涵的历史价值观会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般实现。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构建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并能够用一些基本的方法来分析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识记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这些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才会逐渐完善。
1.识记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历史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形成概念,并进一步整合成系统,才可以为分析问题提供依据,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历史价值观。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的编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语言精练、字体变换交错,十分便于学生在阅读中记忆。特别是史料结合、史论结合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大有裨益。例如,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一课中,介绍了原始人以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进行采集植物和捕捉动物的史实;在奴隶制时代,生产工具明显改进,生产力明显提高。《古代希腊》一课的插图“锻造作坊中的奴隶”在展现了奴隶使用铁制的各种工具进行生产的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课文的内容和相应的资料、插图,就能理解相应的历史概念,认识到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
2.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培养理解能力有利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注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的展现,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材在讲“君主制”的内容时,提到了民主制、共和制、立宪制等,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相关事实进行论述、叙述、评述。又如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学习主题中,教材分设了《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三课,分别介绍英、美、法三国这一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展现了欧美大地血与火激烈斗争的历史场面。“处死英王查理一世”、“攻占巴士底狱”和“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再现了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讲到《独立宣言》时,我们不要从它的内容而要从它的文采上入手,要求学生最好能会背诵其英文版,因为这是最“著名”的世界名著。这一违反常规的教学要求,无疑体现了这一章节重点内容的精神实质。而事实上,《独立宣言》的影响之大,是学生要在其历史思维形成之后用一生来体会的,这一点每个历史教师都应该明白。川教版教材重点在于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思想理论的民主精神,分别对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文献要点作了介绍,指出其反映出来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思想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对这三个法律文献,除了要学生掌握其基本内容外,更重要的要能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献这一高度去认识它们。因为这三个文献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理论旗帜,是欧美主要国家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更是人们了解西方近代民主的一个切入点。
4.培养发散性思维,注重体系化和全面性。比如,川教版《世界历史》中对“资产阶级制度分析”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有三个部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认识问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虽是一种剥削制度,但它同封建剥削制度相比,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并显示出其优越性。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这种历史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它创造了比封建社会宽松、广泛的民主环境,促使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经济上,它更广泛地调动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实现了生产资料配置,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文化上,它不同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泯灭与扼杀,而是激励人性,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