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我们善于运用和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一、“齐加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记得在学生时代,考试刚结束,考试前突击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内容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我以前上课时,总喜欢连续不断地讲授教学内容,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却是自己讲到哪里、学生忘到哪里,教学中越是强调不能错的地方学生却偏会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呢?
在记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中止而未被完成的事反而记忆效果更好的现象,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这一效应是由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弟子齐加尼克于1927年发现的,因而得名。在一次实验中,他让被试连续去做22种小的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让被试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令被试中止,接着去做别的工作。当每一被试完成一次实验后,他就立刻让被试去回忆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首先回忆到的都是那些被中止而未完成的工作名称,对此,被试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确。齐加尼克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当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受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多持续24小时,有时只持续十几分钟,这时被试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这项任务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从格式塔理论角度说,人具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理,工作被中止破坏了这种完美性,会导致人们为争取完美性而提高保持率。教师如果谙熟这种效应,就不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在讲课高潮时或在突破重难点时戛然而止,学生就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教师的课如果没有悬念、“留白”和残缺,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也就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不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所以,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问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时就下课,经常会有学生课间还在讨论那一问题,显然我们的课堂延伸到了课后,这种学习可能比课堂上的学习更有效。
二、“齐加尼克效应”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你知道广告为什么要在电视剧的中间插播吗?很多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广告的现象甚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为了不错过关键部分,于是只能忍着,一条,两条……直到看完第N条,这时候大家对广告的印象反而因反感而变得记忆深刻。这就是商家抓住了人们的“齐加尼克效应”心态,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齐加尼克效应”主要有悬念效应、“留白”效应和残缺效应等,灵活使用“齐加尼克效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1.悬念效应:课堂中的“希区柯克”。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解释“悬念”为:①挂念;②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记得小时候没什么娱乐节目,听评书是人们当时最大的乐趣,评书的全部情节已记不得了,但每次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前那戛然而止的紧张片段却让人印象深刻。这其实就是说书者给听众制造的一个“悬念”,以吸引听众。将悬念设置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悬念效应是“齐加尼克效应”的一种,可以在导入新课中运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齐加尼克效应”制造悬念,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如在教《生活与哲学》中的“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时,我是这样讲的:“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两句著名的希腊哲学名言,我无法判断哪句是正确的,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可以吗?”然后我出示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提出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最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因为没有学过相关的原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无法说服对方,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顺利地转移到教学上来,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2.“留白”效应:课堂中的“无声胜有声”。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能使画面虚实结合,产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音乐中的“休止”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留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美的即有“空白”的事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活动,去填补“空白”使之趋于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更高的知识愉悦感。“留白”是“齐加尼克效应”的一种体现。
每课中的重难点是我们教学的关键,能否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重难点基本上都是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留白”,精设认知冲突,让学生面对一个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绪高亢的状态下学习,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探索、评价,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留白”,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和价值,现在正值中秋、国庆两大佳节来临之际,月饼生产企业大多已经启动生产经营计划,现在我们班要办个生产月饼的企业,请问诸位有何经营建议?承上启下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转而思考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由于设置了问题情境,学生愿意思考,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参与热情高涨,掀起了课堂高潮。
3.残缺效应:课堂中的“断臂维纳斯”。格式塔理论认为,人具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理,人都有“完成欲”。你可以画个圆,但留出一段空白圆弧。回头看看吧,你的脑子是不是被这个缺口占有了?因为你总有一种未完成感而竭力寻求终结的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这就是完成欲,所以残缺效应也属于“齐加尼克效应”的一种。
古人论行文说:“起句如爆竹,骤响余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如果说好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功能的话,那么精妙的结束语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课断思不断、言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如在学完《经济生活》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这框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0%,而银行利率却出现下降的趋势。假设你手头有100万元,作为一种理财方式,还能把钱存入银行吗?”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果继续把钱存入银行,则会出现负利率;如果不把钱存入银行,只有选择其他的理财方式。“那还有哪些理财方式,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的理财方式对你的家庭来说是最合理的?下节课请同学们把自己家最合理的投资方案带来,在方案中要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通过发散思维,使本来较为抽象的经济理论具体化了。一方面,复习了本框题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索;另一方面,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后面的储蓄存款、股票、债券等知识埋下伏笔。课结束了,问题却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部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本去寻求答案;另一部分学生则围在一起讨论,试图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通过残缺效应,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启动他们的探究热情,从而把课堂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课堂中运用“齐加尼克效应”的点滴体会
教学不是将饭嚼碎了喂到学生口里,而是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这“跳”和“摘”不就是“齐加尼克效应”在起作用吗?在组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教师适时地中断讲解和制造适当的“挫折”,是有益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研究进展的。教学的成效不体现在教师教了多少,而体现在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一味的“满堂灌”,课堂就会丧失吸引力,学生的心理就缺乏一种紧张压力,就会失去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适当地运用“齐加尼克效应”,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齐加尼克效应”给我们两点启示:
1.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层次性,要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运转中。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设计,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乐趣中,努力去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2.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那个心理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构建知识,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自身的努力中使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会永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它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履。
总之,教师若能适当地运用“齐加尼克效应”,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政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从而怀着迫切的心情去关注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效率;可淡化说教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