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模式,得突出“改”字。
一、以学生为主体,改教案为学案
1.突出重点,形式新颖。
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个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②以疑带读,针对每课的重点知识,设计几个能够让学生有破解谜底愿望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如在讲《热力环流》中山谷风的形成时,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让学生思考“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③在重、难点处创设一定的阶梯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优等生从中感到挑战、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后进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前热身,有的放矢。
由于地理新教材中的图片很多,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节中有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等图形,学案应针对本节课图片设计相应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重、难点知识要着重指出,引起学生注意,同时要在上课前检查预习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互助合作,精讲精练。
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对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炼。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拓展知识,培养兴趣。
目前地理学科实用性功能在增强,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运用能力的题目较多。由于现实的教学课时和教材篇幅有限,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内容可以在学案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并配以相关的思考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离不开对其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合作交流的引导和培养。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针对部分教材内容尝试采用如下的教学模式:
下面结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与风带》一节说明其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生活实际、生产实例设置情境。②通过故事、成语、俗语、谜语设置情境。③通过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设置情境。④通过设疑、揭露矛盾设置情境。⑤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置情境。
在《气压带与风带》一节教学中,首先通过屏幕展示设置情境,提出以下问题:制冷剂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什么总是自西向东运动?这样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在“气压带与风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还有不少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赤道与副极地地区都是上升气流,副热带和极地地区都是下沉气流,它们在成因上一样吗?由此可见,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应集中精力做好下面三项工作:(1)给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倡思维无“禁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2)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敢讨论,使课堂出现“信息传递与反馈畅通,思维活跃,乐于创新”的情境。(3)应进行“宏观调控”,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敢于创新,不迷信教材与权威,使其自悟、自得。“收得拢”是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探究方向的引导,在关键之处的点拨,对学习方法的提示、渗透和总结。[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