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则案例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可分五步进行操作。
一、展示案例,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五、拓展延伸,深化知识领悟
这个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原理进一步扩展、升华。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深化对知识的领悟。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焦点,即当代中学生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实际,创设各种联系实际的活动形式,如:社会调查、热点跟踪、写小论文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现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把学到的地理观念、原理得到应用、验证。在此案例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提出让学生课后进行调查采访,如珠海还有哪些传统民居,并了解这些民居的产生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
案例教学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我们深信案例教学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