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大地。从“杜郎口模式”到“兖州模式”,从“八八六十四”到“循环大课堂”,学生活动无一例外地成了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活动改变了传统课堂“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的局面,为高中历史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我们这个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了生机。那么,新课程下历史课堂应该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呢?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最好的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新课程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师必须要开动脑筋,采用多种多样的模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新课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参与度已经成为考查课堂活动的重要指数。近两年来,笔者参加了郑州市、管城区和学校组织的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对学生活动做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笔者观察发现,成功的学生活动主要集中在情景剧表演、知识竞答、课堂辩论会等方面,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力争上游的学习冲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动层次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南京条约》的签订现场、《马关条约》的签订现场、袁世凯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说出你对旧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通过分析,学生得出一个结论:旧中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场景设置,把学生的视野从近代引领到了现代新中国的初期,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下一环节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中国初期(1949—1955)的外交成就时,学生带着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与大家分享。学生讲解完图片信息后,不妨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句话历史”——用一句话、一幅图讲明白一段历史故事。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参与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生活动,学生的智力和才艺得到了展现,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
二、活动设置合理化
高中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如果只是简简单单记忆一下历史知识、比赛一下背诵速度,大概要不了多久,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又该销声匿迹了。
在学习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时,不妨设计这样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毛泽东形象地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归纳为哪三大策略?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吗?这些策略的实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三大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而不采取中立态度呢?学生通过对该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策略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下,中国人民奉行的正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同时得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其外交政策的坚强后盾”,明确在当今局势下,唯有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参与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活动生活化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体现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在讲授《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引入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这一人物,设置了一个吕秀才穿越时空来到现实世界亲身体验今日大众媒体带给人类便捷的场景。吕秀才的闪亮登场,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有话说,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新课程也改变了以往的编年体编排形式,整合人类社会“三大生活”,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当中的一大亮点。学习活动的设置一定要生活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模式下学生活动并不是“漫天飞舞”,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