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感悟

2011-12-29 00:00:00卢宝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2期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改的日新月异,出现了不少新颖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给历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教学质量极大提高。但我也发现,如果单凭教师思考教改的新路,而缺少教育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投入和配合,那么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机械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而是教“学”,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
  的确,教了这么多年书还从来没有仔细想过,我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到底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自认为兢兢业业教了这么多年学,却发现自己仍然在原地转圈。刚毕业时,学生时代的激情激励着自己要教好学生。带着满腔热情,想把自己满脑子的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所以每节课都被塞得满满的,而我也是汗流浃背,但效果却不理想。知识应该如何去整理、筛选,如何教、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更适合我的学生,这些我没有考虑过。摆在我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不断地思考,也经常听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我从他们那里学会了怎样组织课堂、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不断地学,并尝试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前几年,我们学校也实行了新课改。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新课改,我们不断地参加新课程培训。在培训课上,看到别人用多媒体上课挺新鲜的,大量的图片、资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使课堂生动有趣。每一次培训课我都会记下很多东西,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派上用场。培训结束后,我便试着把自己在培训课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上,尽管教学也给学生带来了新鲜的感觉,但我总觉得那是硬塞给他们的,再加上没有多媒体,依然是我讲、学生听,教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当时,我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底什么是新课程,只是片面地认为新课程就是用多媒体上课,农村中学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教学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近两年,中牟县教体局也一直在推广新课改。2009年我还参加了一次会议,当时也不知道需要准备什么,就提前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课改方面的内容,准备了自己的一份教案。在这次会议上,教研组长先把会议的内容介绍了一下,然后让各个学校的教师代表发言。发言内容主要是围绕《大一统的汉朝》一课进行分析说课。我听了几个教师的发言,觉得他们的课堂设计都非常好。轮到我发言时,我先介绍了这一课的课程标准,然后进行课标解读,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我提到,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学设计,即这一节课每一部分是如何设计的、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要达到怎么样的教学效果。所有的教师都介绍完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今后要继续细化课程标准,而且要长期坚持,以提高历史教学实效。会议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今后的课该怎样上、我怎样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就我现在的理解,我认为细化课程标准就是吃透教材,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这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备课时,要先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进行课堂设计,考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每节课讲完后要检查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看教给了他们多少东西。当然这只是我们提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课堂上随时都会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现在,我讲课前首先看这一节课的课程标准是如何要求的,然后据此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去上课。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对外界接触的也很少,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采用了小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一开始通过大屏幕出示时间轴,把洋务运动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当时清政府面临的情况如何。然后打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图,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到“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画的表格(出示小黑板)完成布置的任务,表格里的内容包括时间、口号、企业名称和创办人。通过让他们自己看书来掌握洋务运动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名称,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名称写在小黑板上。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他们必然记忆深刻。出示的大量图片,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他们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我出示了几种观点,让学生选出正确的观点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教材上的说法。通过我的精心组织,这节课上得基本上是成功的。
  虽然教了这么多年学,但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新教师,尽管使用的教材一样,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仍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活到老,学到老。”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