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本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对学生本应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却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到底,历史学科是学生了解古往今来人文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古今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历史教学不能只为考试而教学,而应从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发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阐明了兴趣激发、培养、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那么就有了学习历史的愿望。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及时把握这种愿望,及时地进行培育,因势利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绝对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会造成学生厌学、甚至拒绝接受这一学科学习情况的发生。因此,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学科本身特征和初中生年龄结构特征这两方面着手,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以讲故事比赛、游戏、歌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可以利用声像兼备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来制作课件,重现过往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学科更具活力,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适当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喜欢上实践课的,因为实践课给他们提供了直接动手的机会。那么历史学科能做些什么呢?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适当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和考察的话,那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奇,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为了解我们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笔者曾带学生去七里乡的千佛洞参观。从千佛洞归来时,他们都对那里的石雕佛像啧啧称奇、感慨万分,都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人创造力所折服。接下来,大多数学生都想试一试石雕的制作,于是笔者积极配合学生制作石雕,为他们准备材料并请来美术教师指导。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实践对历史课产生了兴趣,从而改善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不过,在实践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们所选择的手段和材料要恰如其分,应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而又能加深学生印象的手段和材料,要起伏有序,所占时间不易过多,不能捡芝麻丢西瓜——那种只讲兴趣,而忽视课文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次,课堂活动要精心组织,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外出实践时要注意安全等。
三、将知识化繁为简,区分历史与故事的异同
有些历史知识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化繁为简。第一,可教给他们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进行趣味记忆的技巧。如朝代可用歌谣来记: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战国秦汉三国晋,南朝北朝同时有;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帝王休;取代民国共和国,日臻繁荣万世昌。也可以用谐音来记忆知识点,如建唐618→见糖留一把;五代梁、唐、晋、汉、周→凉糖浸(好)酒;等等。有些知识可以用相关技巧来记忆,如有关隋大运河可用“一、二、三、四、五”来记(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民工、四段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合理运用,就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节省时间,同时增加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二,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及受实际生活中大人们言论的影响,他们往往会把历史与故事混淆。再说现在的电视剧把许多历史内容及人物搬上了屏幕,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其把两者区分开来,以免使学生进入认识的误区。
四、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使他们学会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索诸多历史现象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即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过程变迁延续的感悟力、对历史现象复杂关系的分析力、解释历史现象论据的构建力等,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形成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对史料与证据进行鉴别与处理的能力,是学习历史应当形成的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应对现在的开卷考试。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们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各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产生,历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实现,无一不是人类运用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毋庸置疑,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产生或涌现,正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只是推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先导、一种手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等的因果关系的梳理、分析、思辨、评述上,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辨别、考证史料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从中升华出一些人生哲理。[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