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在多年历史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四种语言表达误区,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语言表达不科学,无历史感
历史既是中学教学的一门课程,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历史学科对于语言文字表达的科学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必须符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性和认识规律,解答历史问题时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如在批改历史作业或试卷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庸俗苍白的语言:“袁世凯是一个大坏蛋、大汉奸,他做了许许多多坑害人民和国家的事情,我们必须坚决推翻他”、“旧中国老百姓受资本主义欺压,吃不饱、穿不暖,被折磨得都不想活了”、“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中国共产党”等,这样的语言让人看后啼笑皆非。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掌握的历史词汇太少了!和儿时的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此相似,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师基础教育的失败。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片面宣传“只要表达的意思对就可以”,而忽视了语言的历史性与科学性。二是口语化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谙习口语,淡漠了历史语言的科学性。三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注意历史词语的积累,词汇贫乏,表达时自然就会有捉襟见肘之感。
二、语言表达不完整,语句不顺畅
在解答历史主观问题时,语言应符合常规表达的基本要求:语句通顺连贯,用词恰当合理,意思表达明确完整。但平时做题时,不少师生忽视了历史语言的基本要求。笔者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结合史实,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有学生这样回答:①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沦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③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从答案涉及的知识内容角度分aNpVYGBbGJ8ObiaIcGGIIg==析,上述回答基本正确。但如果站在历史语言学科或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回答则存在着严重的语病,语句丝毫不通顺,主谓缺项,句子成分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这样的答案得分肯定要大打折扣。
此种现象在历史问题的论述中屡见不鲜,具体地说,产生原因的主要有:一是部分教师在分析问题中往往只简要分析解题的思路,摘出参考答案中的相关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而未强调和规范语言的表达方式。二是大部分学生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学习和解题的关键是知识要点,其他的要求并不重要。三是不合理的评分标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温床,并纵容了它的发展。大部分教师在评卷时,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效率,将分值分配在那些孤零零的知识要点上,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状况,这样的评卷方法更加使学生坚信自己的判断:只要要点回答对了就能够得分。这种认识必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三、用词不准确,概念混淆
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很多,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将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初学历史的中学生而言决非易事。在分析“半封建”和“半殖民地”两个概念时,学生就将“半封建”写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时,有学生将“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叙述成“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达成“民主主义”;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的学生却回答成“结束了封建制度”等。由此可见,学生对许多历史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把这些概念当做教条学习,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因而造成了混淆历史概念、用词不当的现象。
四、详略不得当,主次不分明
解答历史问题时不仅要求内容充实、准确,同时也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例如,学生在分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由于详略处理不当,而将鸦片战争部分的内容大加发挥,将战争的背景(中外的状况)、鸦片贸易、禁烟运动等知识全都回答上,结果造成篇幅和时间的紧张,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画蛇添足之感。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解题思路不清晰、准备不充分、片面追求答案内容的丰富和篇幅、知识运用不合理或是掌握不全面造成的。
对于以上几种历史语言表达的误区,广大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历史语言,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相信一定可以让学生走出语言表达的误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