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隐性知识不仅包括“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思想情感等。一般而言,隐性知识是需要经过智能系统对课本显性文字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知识,通常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化或对显性知识中若干要素的综合。
一、初中历史隐性知识挖掘与利用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已是教育界之共识。隐性知识的发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问题式的学习,既注重自主探究又强调合作交流,这与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说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但学生往往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感到非常棘手。因此掌握正确的方法,看准看全课本中的隐性知识,对于培养时代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智能型人才以及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历史隐性知识挖掘与利用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怎样来挖掘隐性知识?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挖掘隐性知识的方法做初步探讨。
1.从教材目录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隐含于初中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课题明确告诉我们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中的隐性知识有: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还有就是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大变革?大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变革有什么影响?又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课题告诉我们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里的隐性知识有:他为什么能灭掉六国?他怎样灭掉六国的?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或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我们要对此善加挖掘和思考。
2.从教材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往往隐含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中。如讲七年级上册西周的相关内容时,通过读“西周与商形势图”,可看出诸侯国多了,隐含的重要知识点为分封制的实行;通过“战国七雄图”与“春秋列国形势图”的对比,可看出诸侯国减少了,其中隐含了兼并与战争是诸侯国减少的原因这一信息。又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确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中,更是隐藏着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中国七大古都名称的变迁,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时叫东京。
3.从教材插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这类知识以图案的形式插于课本中,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冗长文字的表述。如“奴隶社会束丝匹马换5名奴隶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奴隶与马丝的交换,说明当时出现了商品交换,表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奴隶用来交换马匹,表明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奴隶可以用来作为商品买卖;5名奴隶换一匹马一束丝,说明奴隶价格低廉,还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奴隶社会。诸如此类的插图不胜枚举,教学中若能恰当利用,既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史实,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教材历史事件比较中挖掘隐性知识。
将同类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丰富多彩、纵横交织,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互不可分,只是由于人们受习惯性认识或教材编排体例的影响,才不自觉地把它们分开。这样的局限性认识往往在高考中被命题者所突破,命题者经常引入古今中外相关联的同类历史事件或现象于比较题目中进行知识的考查,而这类知识内容在教材中很少或几乎没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从中揭示其共有的特征或存在差异的表现。如: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说明为何日本改革成功、免遭沦亡并成为亚洲唯一的近代化强国,而中国改革却失败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通过对比分析,把两者不尽相同的背景、变革依靠的主要力量、具体变革的步骤和措施等串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新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通过对此类知识内容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发掘隐性知识既拓宽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氛围下,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如都能增强挖掘隐性知识的意识,积极钻研挖掘隐性知识的技能与方法,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