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011-12-29 00:00:00张国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7期


  一、社会惰化现象
  合作学习中,成员过多承担小组任务从而剥夺了他人的贡献机会,或者疏于贡献成为小组累赘。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效率不高,集体成员间的协调存在困难,成员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学习成绩两极化没有得到改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都是社会惰化现象在作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应对惰化现象的发生。
  1.控制合作小组规模,提高个体能量转化率。基于以往的经验,合作学习的小组规模控制在4至5人最好。
  2.设置并公开合适的任务和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提供一个评价成绩的指南以明确你对学生的期望。这样,学生就会明确要完成任务该如何付出,并根据评价指南积极地制定工作规划和策略。同时,他们也会清楚付出多少才算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会有什么奖励。如此,付出与得到间的联系也会加强了。另外,如果可能,应尽量把任务分成若干阶段的子任务,按照子任务布置阶段性的目标。
  二、个性化现象
  许多研究证明,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旦合作学习时,就会表现出平时并不常见的异常兴奋现象。比如肆意高谈阔论、争论声音过大、随便走动、随便提问等“吵吵闹闹”、“乱哄哄”的个性化现象。导致个性化的关键因素是匿名作用和责任分散,所以有些学生就养成了说话不负责任、行为较平时张扬的习惯。
  如何正确理解与处理个性化现象,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有理智、宽容、开放的态度,对于学生的讨论只求言之有理,不强求完全正确,而且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形,可适当介入管理。其次,必须保证热烈但有序的小组学习环境,教师事先一定要搞好统筹安排,令所有小组成员清楚有关的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明确,保持较高的效率及质量。再次,在小组里增设“观察员”、“检查员”之类的角色,提醒将偏离主题的讨论回到正题,是十分必要的。最后,讨论的时间一次不宜过长。
  三、“搭便车”现象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会有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没有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搭便车”现象。产生“搭便车”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是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
  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就会使“搭便车”现象明显减弱,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至6人为一小组。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上,要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
  四、马太效应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强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他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就是马太效应。
  合作学习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而且教师还要讲究评价策略,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
  五、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所说的“随大流”。
  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现象,反对消极、盲目的从众现象。要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现象,必须做到:第一,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第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发挥自己不同意见的规则;第三,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