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预设 演绎精彩课堂

2011-12-29 00:00:00许俏俏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7期


  课堂应该怎样演绎,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使其在课堂中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课堂学习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追求和探索的课题。近日,笔者结合新课改要求,探索性地上了一堂教研课《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下面我将以此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演绎精彩课堂。
  一、遵循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主要讲两大块知识,一是人大的相关知识,二是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教材的编排次序是:先人大后人大代表。笔者认为,讲人大必须要先说人大的产生,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这样,学生在了解人大产生知识时,首先接触到的政治概念是“人大代表”,依据认知特点,我们必须要先对人大代表进行讲解。如此一来,将导致知识点重复讲解,降低课堂效率。为此,我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逻辑结构,变为“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这样,整课教学思路就变得非常清晰,学生不但听得轻松、学得轻松,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构建完整的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为日后的复习、记忆、调用知识打下基础。
  体会: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一个教学过程要取得最佳效果,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说到底就是处理教材。教材不是“法定”文件,教师不能视教材为“金科玉律”,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重组和调整。
  二、淡化预设痕迹,实现“润物无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大多由相互连接的三个环节构成: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在最初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导入时,我采用了一个非常文学化的文字导入:“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人民大会堂内却是春意盎然,两会的召开把全国人民如期带入了中国政治的春天。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大决议,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堂课,我将引领同学们共同走进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了解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这个导入,我自我感觉相当满意,可应用到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的表情非常不自然,有的还在偷笑。我突然意识到,设计的痕迹太明显了。
  针对两会刚闭幕不久,余温尚存,再加上我校就有一位老师当选为本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导入。先在课前给学生看了一小段本届全国人大开幕式的视频,然后问学生:“本届全国人大会议与会代表有多少人?”“在这2 723名代表中有没有来自咱们身边的?”学生马上回答:“有。任美琴老师!”紧接着,我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了任老师的简介,然后抛出三个问题:①任代表是怎样产生的?②任代表有哪些权利和义务?③这些权利是谁给她的?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很自然地解决了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体会:对比前后两个不同的导入,我认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润物无声”,淡化设计痕迹。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要让课堂生活化。最初的导入,文艺色彩过浓,高于生活,所以学生感到不自然、做作,影响了教学效果。后者,在材料选取上,先选取两会开幕式视频,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紧接着用非常自然简短的两问引出学生身边的事例——本校的全国人大代表,让学生通过探究任代表的产生方式、任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其职权的来源,把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一网打尽,水到渠成。没有矫情的设计痕迹,没有心理距离的师生对话,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润物无声。
  三、活动探究,在体验中深化理解,激发公民意识
  由于高一学生受年龄和阅历所限,与人大代表很少接触,对其职责了解更少,从字面上理解人大代表职责比较困难。因此,我设置了一个环节“我当代表,放飞理想”。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区),然后让学生模拟选举选出本选区“人大代表”,再由当选的“人大代表”发表获选感言,并结合本市实际或存在的问题,和本组同学共同商讨,形成提案。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似乎突然长大了不少,对于选举,十分的认真严肃;写提案时,讨论得非常激烈。而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学生则更是激情飞扬,在发表获选感言时,他们每个人都向选民宣誓:要深入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行使好“人大代表”的职责。提交的议案涉及环境保护、物价补贴、改善就医环境、完善自主招生模式和制度、加强对本市西兰花种植户们的保护,降低关税以促进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每一个议案都包含了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每一个议案都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对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更在体验中明确了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如何开展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落实了知识要求,更培养了他们强烈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实现了知、情、信、义、行的有机统一。
  体会:体验式教学,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情境演绎、活动探究、实践运用中诱发体验、深化体验、升华体验,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选取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述人大的决定权与监督权时,我最初选取的全都是正面的例子。这样选材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错觉,认为人大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无非是审议通过某项议案、建议、报告而已,另一方面还会给学生留下人大只是个摆设的印象,既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也使整个课堂因失去了思辨而丧失了生命力。
  调整之后,我选取了被称为中国民主政治“标志性事件”的三则材料:2001年,沈阳市人大会议否决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7年,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因代表强烈反对被否决,被称为衡阳有史以来的第一次;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大常委会高票否决了市政府关于整治城市环境污染专项工作报告。并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否决政府和法院的工作报告,为什么会引起震动?②假如环境污染是事实,人大代表把有问题的报告通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明确了人大的决定权和监督权不单单是表决通过,还有否决。同时,又让学生意识到人大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权利意识,使之深刻认识到人大行使好职权的深远意义。
  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选取贴近实际的材料,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更好地思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
  五、精心小结,巩固新知,升华情感
  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根据这个理论,我在小结时用“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条线索回顾了新知,并通过“人民与人大代表”、“人民与人大”的两个关系的总结提炼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根本思想,然后让学生朗诵《人大代表之歌》,再次让学生意识到人大与人大代表充分行使好自己权利的重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升华了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