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1-12-29 00:00:00孟月杰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7期


  一、创设热点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是政治课的特色,政治课一定要注意知识与热点的结合,用热点带动要学的知识点。创设热点情境就是把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与要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节时,刚好可以与当时的热点背景“抗震救灾”相联系。我当时创设了这样的热点情境: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但中国表现出一个更加强大和成熟的国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镇定地做出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灾区人民稳定沉着,积极自救。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行为在灾区随处可见。胡锦涛等领导人带头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力抗震救灾。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生听了这段材料后,先是神情凝重,后又议论纷纷,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我因势利导,接着问:同学们,请结合材料说明,鲁迅先生所说的“民魂”指什么?其基本内涵是什么?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利用这一段热点材料创设情境,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于是就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民族精神”的学习。
  二、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去感悟
  音乐,是一剂调节课堂气氛的良药,用歌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歌声的情境中进入学习角色,增强积极情感。例如,我在设计“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内容的教学时,没直接开始讲解,而是让学生欣赏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高亢的乐曲在教室里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听完之后我问学生:“这首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怎样的地位”?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把话题一转:“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同样能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以此导入新知,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通过创设音乐情境,学生在豪迈的乐曲中被感染,不仅掌握了教材内容,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党的形象也更加高大、神圣。
  三、创设寓言、故事情境,寓教于乐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引入新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文化创新”这一节时就可以引用“司马光砸缸”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引出将学的内容。“同学们有创新意识吗?请听下面的故事,回答我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哑巴去店铺买剪子,他看着售货员,手做出剪东西的手势,售货员一看就明白了哑巴要买剪子。这时,来了一位瞎子,他也想买剪子,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做呢?”同学们情绪很高,议论纷纷……有的说用手比划,有的说用手来指。我稍一停顿说:“瞎子可以直接说买剪子,因为他不是哑巴,他会说话。”学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会心地笑了,他们从这则故事中感受到了创新的必要性。
  四、创设辩论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辩论是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认真而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以求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伴音播放了一个故事:“美国有位老太太年轻时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款,终于到她病死的前夕还清了贷款。而中国也有位老太太,一直不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在她去世前不久,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组织两组学生组成辩论队(课前有布置),分别代表两位老太太的消费模式,展开辩论。最后我在归纳双方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消费方式没有优劣之分,要与自身的收入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有关政策相适应,并要求学生归纳阐述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正确消费观。这一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明理,在明理中求知。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开阔学生视野
  巴浦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例如在讲“文化的多样性”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多个国家的文化现象画面:中国的书法与武术、俄罗斯的芭蕾舞、巴西的狂欢节、日本的和服等,各式各样的画面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把握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文化就在生活中,世界文化多种多样,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而言,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六、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即开始新课前,有针对性地提问前面所学的知识,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问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把人为用章节分割的知识再次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前面学过的文化及中华文化的有关内容: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然后指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引入,既复习了以往的知识,又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新课,不失为创设情境的好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采用哪种教学情境要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而定。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在小组的交流中提高了认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矣,看到了合作的力量。[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