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

2011-12-29 00:00:00葛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7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促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它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优势,促使着每位教师去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有效结合起来的措施。
  一、信息技术的优势
  1.生动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只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和少许的图片,这很容易让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感到厌倦,把教学内容与音乐、动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发挥交互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的步骤和环节,并且可以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和技能。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优势很多,但如果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走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会降低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不少教师为了彰显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总是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加上德育色彩。比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一课时,有的教师竟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了《童年的小摇车》、《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三首歌,在歌声萦绕的教学中,德育似乎随处可见,但实则内容繁多杂乱,显得矫揉造作、牵强附会,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整节课都面对着屏幕,教学呈现出由以前低效的“人灌”变成了现在高速的“机灌”的状况。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忘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三、走出误区,提高实效
  1.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师不能仅靠点点鼠标就与学生进行互动,还要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比如,以《男生女生》栏目教学为例,我采用自主组合的方式,让男女生交换填写具有以下内容的表格:性别特征、心理;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比较男子汉或者女孩子气;智力上哪些方面比女孩或男孩稍强;大多数男孩或者女孩子喜欢做什么。让他们相互交流,制作教学课件,执鞭教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踊跃参与,营造了珍爱生命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制作课件要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原4Kx6mjL0sQdTMlTr8kVvT/gka8lY8BPYRbO/Mvo9v9U=则。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因此,课件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原则。例如,我在讲“合作竞争求双赢”的内容时,选择了播放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画面、大自然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家间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与合作的相关视频。这些内容分别暗示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由此学生知道了要在竞争中求合作,明白了在合作中有竞争,这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上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课件虽然需要预设,但不能预设的太严太死,而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如在讲“共同致富”的内容时,我在课件的结尾又增加了延伸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实现个人创业和致富的社会条件有哪些,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增加学生思考的空间,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吸收、消化课堂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思想品德课教学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走出误区。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