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决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学就如同一支缺乏指挥的乐队,不可能奏出和谐而美妙的乐曲。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我认为,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现成答案,较多探讨结论得出的过程……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必须引发智力活动过程,必须产生对知识本身的感受。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冒险活动,就很少会有人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要使学生做到这一步,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案,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诱发学生去探索。
二、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扬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过多地扮演“学生行为惩戒者”角色,那就会给学生心理上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也就无学习兴趣可言了。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言语手段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并付出加倍的爱心,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兴趣时,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
2.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证明,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有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文物遗址参观考察、老师运用电教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进行活动如角色扮演、进行问题研究式学习等。试想,如果教师选择了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觉得学习是索然无味的,他们是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去的。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意志力。如果教师经常给学生“下马威”,经常出难题刁难学生,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厌学心理,就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经过学习都能感到“有甜头”,由此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讲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时,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分析社会变革发生的原因。我向学生指出,分析历史事件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而历史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如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甲午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起来,最终登上了政治舞台。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帮助学生总结出分析社会变革爆发原因的方法:分析经济上的矛盾,看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领域会出现哪些情况;当革命形势逐步形成,在领导者或革命组织的努力下,社会变革就会发生。当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时,就可以自己去分析辛亥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了。
2.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些历史资料,并从中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如在学习《欧洲启蒙运动》一课时,我印发了几位启蒙思想家的相关材料,作为学生认知的素材,采取学生自学与协商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形成对几位思想家重要主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了几个问题:(1)比较概括几位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2)联系法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分析法国启蒙运动的作用和影响。(3)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同点。这样学生通过研读承载丰富历史信息的材料,自己获取信息,独立得出相应的结论,处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教师成了学生获取、理解、运用信息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促进发展、培养有创见人才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设疑。教师设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疑”必须具有思维价值,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蒋介石如果不去西安,西安事变还会发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这样的做法,无疑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扩散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很多都超越了老师、超越了课本,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引导学生不仅要分析学习质量的好坏,而且要分析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等,引导学生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社会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有用的信息;同时,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总之,现代社会既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又对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教学改革愈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愈是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势在必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