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把握尺度

2011-12-29 00:00:00陈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9期


  在新课标人教版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这节内容里出现了尺度这样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我们人与人、公司与公司、员工与领导,甚至于家庭成员之间,无处不包含这些尺度关系;陌生是因为我们在高中地理教材里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个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握好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的变化尺度,才能正确解决地理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尺度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地理教学中的尺度问题呢?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些看法。
  一、尺度的内涵
  尺度,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在定义尺度时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客体(被考察对象)、主体(考察者,通常指人)及时空。在有些时候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由尺度的内涵可知,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去把握分析问题。
  二、时间尺度的把握
  下面笔者以《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经历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尺度的把握。我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首先从尺度的定义入手,跟同学们交待清楚尺度有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接着从不同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因为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所以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大的时间尺度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这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上万年至几十亿年前,包含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冷暖交替,波动变化。
  小的时间尺度则是指近现代气候变化,是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有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这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气候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也只有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比如单从近现代百年时间尺度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很让我们担心,当然近现代以来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确很让人担心,但结合大的时间尺度来看,现在的全球变暖也有比如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自然原因的影响。这样一看也不必过于忧虑。
  再看看黄土发育时间尺度,黄土高原的地质基础:千万年 黄土堆积:百万年 黄土层:十万年 古土壤/黄土:万年 黄土变化:千年/百年 降尘频率变化:年/十年 降尘期:季节 降尘天气:天 从不同时间尺度的黄土的发育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地理事物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在各个时间尺度的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其平均状态。
  三、空间尺度的把握
  如果说时间尺度是一种动态的纵向的比较,那么空间尺度就是一种静态的横向的比较。空间尺度应该说在地理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地理即地之理,所有地理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但这个空间有大有小,这个大小也就是尺度。在分析地理问题时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去分析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我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后,还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了分析,从大的空间尺度来讲也即从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全球气温升高;从小的空间尺度也即局地尺度而言,并不是全球的每一地区气温都在升高,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升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
  再如就全世界而言,尼罗河谷地生产棉花的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什么?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光照、水分,应该说就全世界而言,尼罗河谷地相对其他那些不能生产棉花的高纬地区,其最大的优势是热量条件,这是从大的空间尺度去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如果说分析的空间尺度缩小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尼罗河谷地就其周围的沙漠地区而言生产棉花的最大的优势是水源条件。空间尺度的大小不同,分析得出的结论就迥然不同,所以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空间尺度的条件的限定,还要注意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去分析把握问题。
  总之,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有跨越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找到正确答案。[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