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导入艺术

2011-12-29 00:00:00王芬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9期


  导入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好的课堂导入就像这支点燃的火焰,能迅速让学生融入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
  一、创设“情境”导入,体现新课程的趣味性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学生喜欢历史课外书,却不喜欢历史课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课缺乏趣味性。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就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外国历史的感性认识不足,于是我就在导入中先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图片:蓝色的爱琴海、宏伟的雅典卫城、古老的雅典神庙、雅典露天剧场、健美的奥运雕像等,这些古希腊文明成果让学生啧啧称奇,也就使他们对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文明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人说:历史是过去的人在经历过去的事,也是现实中的人在做过去的梦。因此老师不但要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神入”历史,创设情境。在讲授《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我以古巴导弹危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古巴导弹问题召开一次军事会议,肯尼迪总统就如何处理,咨询了几位将军的意见,最后达成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武力,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思考:若你是肯尼迪,你会听从哪派观点?为什么?这时学生为了作出判断,就必须学会分析美苏实力和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这样既达到了认知目标,也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探索,体现了新课程的趣味性、探究性特点。
  二、中心问题导入,突出新课程探究性
  现行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可见新课程突出探究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导入是指在导入中开篇明义地提出贯穿的中心问题。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紧扣课程中心,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充分优化三维课程目标。
  我在要讲述《辛亥革命》时,便首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认为它成功了,你怎样认为?”布置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述历史人物拿破仑时,我也首先提出中心问题:“有人认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伟大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你怎么认为?”然后让学生制作拿破仑生平事迹表,并展开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和拿破仑作出全面评价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时政热点导入,突出新课程的时代性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有益于今天、有益于终生的东西,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最近几年高考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如2007年高考与抗战有关的美国对华援助材料题就与全面抗战70周年有关,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代结合起来。
  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首先剪录美国几个时政新闻图片:①2008年12月,奥巴马提名前总统夫人希拉里为国务卿人选。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布什总统提出7 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遭国会否决。③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以365张选举人票优势胜出。这些新闻与美国现行民主制度有何联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将引导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思考探索。
  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时,我也首先展示了神舟七号上天的图片,并指出其在我国航天史的意义,由此以其与新航路开辟所共有的开拓精神导入新课。
  四、情感渲染导入,加强情感价值观教育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我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一些特定课文以情感渲染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我先剪辑了一段《台湾一八九五》电视剧片段画面,并配以谭嗣同诗朗诵“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进行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在开讲《抗日战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在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抗日战争时的历史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传统环节之一,如何让这棵老树发新枝?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尝试,仅拾几贝,以折现大海之美丽浪花。[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