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来。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学理念,转变教法与学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教学水平。
一、把握教学理念的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追求教学设计的新颖,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课堂上只注重学生是否接受教材基本观点,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却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的独到见解不予以鼓励。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道:“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足以见得一些教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内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殊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那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总之,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课堂教学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的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留给学生充分主动学习和消化的时间,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的指导,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方向逐步改革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尝试。
1.将自己从教材的利用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要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教师就要学会挖掘素材。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才会更好地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2.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探究活动,最终让他们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结合课本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遇到涉及外汇的“买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通过学习高一政治新教材就能帮助学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设计中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3.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调整师生角色,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要求,就一定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