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011-12-29 00:00:00吴昌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9期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课程改革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推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教学活动氛围,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可创设以下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②生活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③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问题的提出提供诱因。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要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需要,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潜在意识。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教师采用设疑教学法,重在“生疑”上下工夫,要深入研究“生疑”之术。设疑的方法掌握得好不好很关键,疑点设得准确精巧收效就明显。①教学中的重难点一般都比较抽象复杂,不好理解。如果我们就问题讲问题或平铺直叙,收效往往不好。采用设疑法抓重点问题,要设置好“疑阵”,层层提出问题,逐层剖析,逐层释疑,最终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真正掌握。②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疑,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渴望,从而使模糊认识的问题变得清晰。比如,讲授“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内容时,我就提出了以下问题:一般违法和犯罪触犯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要受到什么处罚?有界限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知识也就变得容易理解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时,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家长、同学交往;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访问本地的人大代表,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心理影响和学习态度,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好,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妨碍学生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怕出错的心理。一位教育家说过:“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内容时,有学生认为:改革开放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它使一些外国的垃圾文化侵入人们的心灵,腐蚀了一些人的思想。但绝大部分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积极影响是更为主要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