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活”起来

2011-12-29 00:00:00凌伟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把一种教学法比作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现今有的高中地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冷淡而拘谨,学科的趣味性难以体现。甚至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也有造假的嫌疑,其教学成果难以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之中。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下足工夫。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和运用教学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研究、探讨。
  一、适度整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生成的基础。但一味地就教材讲教材,就会千篇一律,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毫无新意。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做到教材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因此,适度整合教材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就要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按照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来重新组织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提炼教材精华,丰富教学内容,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内容时,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教材表述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寥寥数语,未能打消学生的疑惑。为什么农业人口能够转化非农业人口?是怎样转化的?城市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带而过,学生就会感到不解。若教师首先展示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们透过珠三角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事实进行分析:由于珠江三角洲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承接了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工业得以发展。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口加入非农产业。从而得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这一结论。其结果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就不难理解城市化到底是怎样的过程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水到渠成,便于学生进行认知,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流畅。
  二、大胆取舍
  “一标多本”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在同样的课程标准下,不同的教材其内容往往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内容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把对教材的自主权更多地下放给了教师。教师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针对高中地理课时紧张的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使其紧扣重点知识,以点带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中,教材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案例,知识体系主要由“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一南水北调工程一南水北调的影响”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表述为“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而部分教师在讲解时未能抓住重点,反而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介绍方案和线路上,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案例,最终得要求学生能归纳出两点:一是地区间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不均是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二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两地经济和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就地取材
  “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时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就地取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身边的事例往往更具有亲切感,能带给学生更形象的认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更好地达到知识与情感并重的教学目标。
  例如(以下举例的教材内容均来自鲁教版),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地的情况,判断其所属的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再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让学生去探讨发展该农业类型需要怎样的区位条件;再如学习“季风”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当地风向的季节变化,比较冬夏两季的不同;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内容时可以展示所在城市地图,让学生观察城市干道的分布和走向,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交通线、点的布局;学习“城市功能分区”内容时,就让学生从本市的主要商业区、工业区的分布、不同地段房价的差异等现象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通过捕捉身边的现象来获取知识,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就地取材,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园时利导
  地理现象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季节性,教学时结合特殊时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例如,高一入学正值九月份,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时,可结合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这一现象,让学生们观察这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和日出、日落方位以及之前、之后一段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我国冬半年多发寒潮天气,这为我们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身为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肩负的最终使命,深入思考、精心准备、潜心钻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