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

2011-12-29 00:00:00张文江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2011年是浙江省高考文综自行命题的第三年,试题遵循浙江省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与相关原则,秉承2009、2010年命题的基本思路和已有经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做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试题紧扣主干知识。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依然遵循该原则,依托考纲、紧扣课标、符合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有道家思想、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印象主义绘画、第一届政协会议、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等,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与启示作用。另外,试题要求学生依据史料得出科学史论,这体现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如第14题、15题、16题、17题、20题等,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选项。有利于引导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历史现象、探求历史规律。
  二、关注热点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强调历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鼓励师生关注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社会。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整个卷面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虽没有直接命题。但第18题西北山村的标语、第19题的北平人民代表会议、第20题的邓小平论股市证券、第21题的关于马克思的介绍以及第39题第(3)小题的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都隐性涉及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三、拓宽视野,突出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蕴涵高中历史新课程精神
  “从文明演进角度和现代化角度看历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总纲,与之相应,突出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关注文明历程、提升文明素养的理念,也反映在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中。如第17、18、19题体现社会史观;第20题体现文明史观;第21题渗透阶级史观;第38题通过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彰显当今政治文明的一个趋势:政治民主化。
  四、试题的命制重视过程与方法,考查学科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改的基本理念。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重视考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过程方法目标,如第14题重在考查史学基本方法,第38题考查了对材料中着重号标明的关键词句的历史解读能力,第39题考查了对历史大事年表的解读应用能力。
  五、试题主要通过三新(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考试实践,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已成为历史试题(尤其是高考历史试题)设计的不可逆转的趋势。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顺应了这一趋势,不仅主观题都是材料型题目,而且客观题(选择题)绝大部分使用了新材料。如第13题通过宋代瓷器名窑分布示意图、第22题通过世界名画引入试题,形象直观。第14题通过经济史学术争鸣案例、第15题通过会馆的碑文、第17题以地方志记载、第19题通过历史场景描述、第39题以大事年表方式引入试题。
  六、浓郁的乡土气息
  浙江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是进行爱国主义、爱乡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地方精神的极好材料和内容。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第15题借助清乾隆年问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来设置情境,相比2009、2010年很好地体现了浙江的地方文化特色。
  2011年浙江文综考试已经尘埃落定,结果我们无法改变,但该试卷的闪光点也给我们今后的教学留下了启示:首先,在加强历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大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进一步拓展知识、细化知识、拓宽视野、明辨思维、注重细节、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对新材料的读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术前沿、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