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2011-12-29 00:00:00张永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认真研究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试题,准确把握江苏高考政治命题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1.立足双基,关注三维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命题将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继续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盘活教材知识。《经济生活》涉及到的知识有商品的价值、所有制结构、投资理财、对外开放等;《政治生活》涉及到的知识有国体、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等;《文化生活》涉及到的知识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霸权主义等;《生活与哲学》涉及的知识有意识、规律、运动与静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社会意识等。
  试题也强化了德育功能,体现出了教育的思想政治性。整个试卷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坚持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发挥高考“指挥棒”功能,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是贯穿整个试卷的一条红线。如,第37题探究题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第(1)小题从《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第(2)小题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广社区养老模式的意义。这些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
  2.能力立意,侧重综合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指出,要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明确规定了能力考核的四项目标和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试题中较多运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歌为背景材料,如第23、24、27、28、33题等,阅读理解要求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还有第31题中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第37题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养老问题等都注重了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
  整份试卷明显体现了学科内综合,如选择题第13、14、16、20等题第一次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主观题学科综合更为明显,特别是第37题,打破了以往每一小题只涉及一个模块知识的局面,每一小题均从两个模块知识的角度来考查,难度较大,不易得分。
  3.稳中有变,变中有新
  (1)材料新:试卷抓住时政热点,运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等素材,创设情境,积极反映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关注民生、共享成果”这一时代主题,凸显政治学科性质。如,纯时政题考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新疆工作座谈会、重庆两江新区挂牌、中医针灸和京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时政热点。同时试卷还涉及食品安全、文化“软征服”、艺考热、对国库的认识、电影胶片、包容性发展等。
  (2)角度新:如第34题第(1)问,要求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并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第35题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3)主观题中每小题第一次设置了具体的分值,学生可以看分答题。
  (4)地方特色比较明显。如第8题将江苏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背景材料呈现给考生,第18题将江苏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作为背景材料呈现给考生。
  二、对命题的几点思考
  1.时政有点偏
  总体看试卷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性,但对一些重点时政突出不明显,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党90周年、中美关系、利比亚问题等。
  2.设问层次过多,问题不明显
  主观题几个题目,特别是第37题设问较多、角度较广,回答有难度。
  3.题目总体偏难,答题时间紧
  前几年试卷中选择题较为简单,而今年试卷中选择题能一下看出答案的很少,如第27题引用了宋朝张先的《木兰花》中关于月的诗句,此诗句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很难正确选出答案。同时组合型选择题数增加,共有12道题。另外,后边主观题难度也很大,学生做起来比较吃力,时间太